李涵
一影藝術,一個時代。每一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都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本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源源不斷的匯入文藝歷史長河之中。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說,是屬于人民的,因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與見證者,決定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文藝創作時必須動之以情,為人民訴心緒,為人民譜華章,肩負起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任。文學藝術創作是一種培養情感并引領思想潮流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強調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部復制的載體。而個人素養的提升不僅來源于閉門創作,學習藝術更多的是要走出去,觀山看水,聽風賞雨,知人間曉天地。
有幸的,在西北環線考察中,我支部游走了好幾個城市。沿途的風景是南方孩子從未見過的新奇,身臨其境的體驗危峰峻嶺,極盡震撼,我無限感嘆著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
外出考察更多的是領略那些神秘的古老藝術,此行我才明白,藝術是大自然最樸實無華的饋贈。而自己對藝術與自然之辯一無所知——我既不曾領略過自然,也未能感悟過藝術。鄱然醒悟——不能體悟自然的饋贈,便是無法深入藝術實踐中的。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我的記憶中只有郁郁蔥蔥的山林和平緩的群山,而蒼茫雄渾的西北著實顛覆了我的認知。南方是綠色,西北便是黃色。風沙籠罩的西北時刻給人以黃色濾鏡加持之感,任憑我如何使勁眨眼,它仍是倔強的以灰黃覆于我目光所及之處。
我是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灌輸的一代人,可惜的是,卻從不曾思考過個中含義。然而現在細想一番,也許“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僅是需求關系,更是自在內心的交互提升。湖水拍岸,飛鳥回轉,水天一色令人悵然。在那當下,我只愿將眼前之景嵌入腦海之中,不敢放肆,生怕擾了分毫,只剩下無言的凝望。
中華大地養育了十四億中華兒女,孕育著千里河山,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衰,這樣舉世無雙的文化底蘊下生出了千姿百態的藝術瑰寶。踏西北征途,尋萬世寶窟;行萬里蒼茫,闖漫漫雄關;紫塞夢敦煌,游絲現黃砂;月牙鳴沙嘯,故地重游時;辟玉門難渡,迎再世繁華。
余秋雨說:“看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與一千年的生命相比,我們著實渺小,從何而起,從何而落,又從何來的驕傲自滿,所以應懷著虔誠與謙卑的心向世界萬物學習。中國古代藝術有如此造詣,我們自豪的同時更不應辜負。
新時期的中國文學藝術應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運用中國美學風格的長卷,運用中國文化基因的中國故事,描繪中國傳奇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過程,揭示中國計劃建設人類文明共同體和不同命運的精神內涵,在科技創新的同時,為藝術的多樣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信息技術讓文物“活”了起來,“5G”時代的到來更將助力文化持續穩定發展。借助人工智能全方位無死角的觀賞那些被置于玻璃罩中的久遠器物已成潮流,生動有趣的簡筆動畫極具趣味的展示了古人稚拙的建筑工藝和令人嘆服的超前思想,駝鈴陣陣引人重走遙遠而艱辛的絲綢之路。
廣袤的疆域闊土、多姿的風土人情,想來也只有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才能容納支持并使之不斷前行發展。炎黃子孫無懼前路漫漫,揚我中華之帆決戰再世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