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佳
摘 ?要:本文從重動句的定義、結構特點、分類、功能四個方面簡單論述、呈現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現代漢語重動句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在VP1與VP2的焦點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重動句;結構特點;分類;功能
重動句作為現代漢語日常口語運用的獨特重要句型,學界對其研究較晚,研究也不夠體系。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日益發展,而對于重動句的教學卻較少涉及。究其根源,還是重動句的本體研究不夠。所以將目前重動句研究成果系統總結是很有必要。
一、重動句的定義
敘述詞復說、動詞照抄、復動句、動詞復出、復制動詞句、動詞拷貝結構等概念指的都是重動句。20世紀80年代以前,重動句只被視作附屬在動賓或者動補結構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定義較為多樣。
觀察以下例句:
(1)他喝酒喝醉了。
(2)他吃飯吃多了。
(3)他講課講得很棒。
我們可將重動句定義為“一種謂語動詞后帶有賓語性成分,再重復該動詞而后帶上補語性成分的單句或者分句形式,其結構表示為S+VO+VC”。
還有一類句子:
(4)吃桃子就要吃好的。(劉雪芹,2003b)
(5)抽煙抽荊山紅,喝酒喝荊水液。(劉雪芹,2003b)
(6)拼命也得拼過去呀。(吳強《紅日》,劉維群1986)
他們是緊縮復句,而不是單句,不構成重動句。
二、重動句的結構特點
(一)動詞的特點
重動句對動詞的限制并不嚴格,不論是延續性、非延續性動詞,及物、不及物動詞,單音節、雙音節動詞,只要語義上符合就可進入重動句。但以及物動詞、單音節、由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的并列式雙音節詞以及離合詞為主。所以,重動句中的動詞不包括存在動詞“有”“在”和不具備支配功能卻能夠帶賓語的動詞“是”“成為”等。唯一的例外是“象/像”字,如“這個孩子像他爸爸像極了。”
延續性動詞:
(7)他等她等了半個小時。
(8)她寫這本書寫了六年。
非延續性動詞:
(9)a.他跳水跳了兩次。*b.他跳水跳了半個小時。
(10)a.他放火放了好幾次。*b.他放火放了半個小時。
(11)學校出現這個事故出現兩次了。
延續性和非延續性動詞都可用于重動句,只要符合語境邏輯即可。很明顯,“跳水”和“放火”是短暫性的一次性動作,所以放入重動句時,可用“次”而不能用持續較長的時間來修飾。
及物動詞:
(12)她看書看得入了迷。
(13)他打球打得很好。
不及物動詞:
(14)a.他去北京去過兩回。b.他去北京去了七天。
單音節動詞:
(15)他洗衣服洗得很干凈。
(16)她騎馬騎得很好。
雙音節動詞:
(17)他想去留學,所以學習英語學習得很認真。
離合詞:
(18)老師上課上了兩個小時了。
(19)下雪下了一整天。
能進入重動句的動詞類型多樣,并沒有太嚴格的限制。關鍵在于動詞搭配的適應性以及動詞與補語之間的邏輯合理性。并且VP2的動詞多可帶時間、數量補語,“了”和“過”以及否定詞和各種副詞修飾,如“他考試又沒考過”“你讀書讀得真好!”等。
(二)賓語的指稱
重動句的賓語也相對開放的,只要語義上協調搭配,任何形式的賓語都可以進入重動句。
諸如動賓短語、光桿動詞、“的”字短語等多作無定的賓語進入重動句。
(20)她喜歡看電影喜歡得要命。
(21)他喝酒喝醉了。
(22)老百姓恨偷東西的恨透了。
有定的賓語也存在不少。
(23)我吃這種面吃上了癮。
(24)大家聽祥林嫂的故事都聽煩了。
(25)我看他下棋看得一頭霧水。
(三)VP1與VP2兩部分的語法地位
重動句的謂語部分是由VP1和VP2兩部分構成的,語義上看,VP1主要是提出一件事情,交待“做什么”,VP2則主要是對VP1進行補充說明,交待“做得怎么樣”。
雖然自然焦點常置于句尾,且VP1出現在VP2之前,但VP1既不是出于語義上的需要,也不是出于句法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功能上的需要,所以重動句的焦點應該在VP2上即句意表達的重點在補語部分。
如以下例句:
(26)他喝酒喝醉了。(語義重點在“他醉了”)
(27)大家聽祥林嫂的故事都聽煩了。(重點在“聽煩了”)
(28)我看他下棋看得一頭霧水。(重點在“我一頭霧水”)
可是以下句子呢?
(29)她喜歡看電影喜歡得要命。
(30)老百姓恨偷東西的恨透了。
(31)我吃這種面吃上了癮。
語義的重點在強調某種特殊的人物和事物(特別強調是“電影”而不是別的什么事物,特指“偷東西的”人而不是其他人,特指“這種面”而不是別的面。)
初步探討,當出于人個人情感表達自身喜好偏向時,重動句的焦點在VP1上,而陳述事實、表達主觀判斷、表達對象更具客觀性時,重動句的焦點在VP2上。
三、重動句的分類
從VP1與VP2的語義聯系上來看,重動句主要可以分為兩類:致使性重動句和非致使性重動句。
(32)a.他吃中餐吃胖了。b.他吃中餐吃多了。
(33)a.他講課講得口干舌燥。b.他講課講得很棒。
(34)a.他想兒子想得都要發瘋了。b.他想兒子想得少了。
a組行為發生后發生了某種改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造成了某種結果,我們將此類重動句稱為致使性重動句。而b組陳述的是一個事實或者現象,該動作行為沒有對動作的主客體造成影響,即為非致使性重動句。
(一)兩類重動句的補語類型
致使性重動句的補語只有結果補語與狀態補語兩種。
(35)那個花瓶搬家搬丟了。(結果補語)
(36)我唱歌唱得嗓子都啞了。(狀態補語)
非致使性重動句補語類型較多樣,還可以是程度補語、可能補語、情態補語、動量補語和時量補語。
(37)他想你想得不得了,快去看看他吧。(程度補語)
(38)“病重,并不見得難治。只要斷癥斷得準,下藥下得對!斷癥最難!”(老舍《四世同堂》)(可能補語)
(39)他唱歌唱得很好。(情態補語)
(40)他看課本看了四五遍了。(動量補語)
(41)他走路走了整整三天。(時量補語)
(二)兩類重動句的語義指向
致使性重動句中,補語C語義直接指向主語S。
(42)我們爬山爬累了。
(43)他想家想得睡不著覺。
上述案例中,分解語義可知,(42)句表達的是“我們爬山,我們累了”(43)句則是“他想家,他睡不著”,補語與主語聯系緊密,有直接聯系。
而非致使性重動句中,補語C不僅能指向賓語O、指向動詞V,還可以指向主語和動詞,但不能直接只指向主語S。這是區分致使性重動句與非致使性重動句的語義標志之一。
(44)你爸淘米淘得不干凈。(指向O)
(45)我出題出得很難。(指向O)
(46)你開車開快了。(指向V)
(47)他投籃投中了沒有?(指向V)
(48)你找我找對了。(指向S+V)
(49)難道老師批評你批評錯了?(指向S+V)
四、重動句功能
從目前學界研究來看,重動句在句法和語義方面主要具有解決離合詞引進補語的問題的功能;重動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出于漢語句法結構上的需要(劉維群);在句法構造上能使動詞多帶連帶成分,便利構造對比和配對的語句(何融,1958);可以解決動詞同補語、動詞同賓語都不能分開(粘著形式)的“雙重障礙”(王力1944、趙元任1948);可以在結構上將兩個句子合成一個句子,用單句形式來表達交句的內容,還可以在語義上對動作行為進行強調,使得動作行為與受動者、與結果狀態之間的關系更為明確(趙新,2002);可以解決賓語、補語同動詞的立體語義關系與線性句法排列上的矛盾(戴耀晶,1998)等等。但這些功能不能算重動句的主要和獨特性功能,都可以歸結為解決“賓補爭動”的問題。諸如把字句、被字句以及VOC句式都具有該項功能,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代替重動句,重動句的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并沒有被探究出來。
從重動句的語用角度入手,可以發現重動句具有以下獨特功能:
1.表示原因解釋、條件限制,提供背景信息。
(50)要說那天出事,還就是因為買菜買多了。(BTV7《第七日》)(原因解釋)
(51)我從小吃南瓜吃怕了,所以直到現在我都不吃南瓜。(原因解釋)
(52)你想啊,你開題開好了,以后輕松啊。(條件限制)
2.口語色彩濃厚,書面語體、公文、政論語體中較少出現;而在生活語言運用中必不可缺。
3.常作為新聞事件標題中的“事件標題”。
“事件”一般指“造成某種超常結果或產生一定影響的事情”。結構上,事件=活動+結果性成分。而重動句結構“VO+VC”中,“VO”可以代表某種“活動”,“VC”可以代表某種“結果性成分”。所以,重動句是表現“事件”范疇的典型句式。這是重動句報道“事件”的優勢條件之一。
4.突出強調特定活動中動作行為達到的量。
(53)過節過窮了吧。
(54)摸獎摸到了轎車!
(55)這回考試考得還行。
重復本身帶有強調含義,但重動句重復動詞,其意不在強調動作本身,而在于強調一種動作行為所達到的量,所強調的是一種結果性、判斷性、程度性的表達。
五、結論
關于重動句各個方面的研究,學界已有所涉及,盡管在許多方面大家都自己的見解。但是,總體而言,重動句是一種謂語動詞后帶有賓語性成分,再重復該動詞而后帶上補語性成分的單句或者分句形式。其對動詞和賓語形式的限制都比較寬泛,主要遵從符合語用環境與用語習慣的原則。其功能主要是一種強調某種活動中動作達到一定量的口語表達。所以,重動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唐翠菊.現代漢語重動句的分類[J].世界漢語教學,2001(1):80-86.
[2]劉雪芹.現代漢語重動句賓語指稱意義研究[J].漢語學習,2005(5)35-42.
[3]劉雪芹.重動句研究綜述[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4(1):46-48.
[4]劉雪芹.重動句的句法語義問題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9(1):67-72.
[5]楊玉玲.重動句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04(3):37-42.
[6]項開喜.漢語重動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國語文,1997(4):260-267.
[7]陳明舒.動詞部分拷貝句的定義與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141-144.
[8]孫紅玲.現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