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晶
課堂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場所與途徑,信息技術與教學要實現深度融合,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是最根本的立足點。《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推進‘教育+互聯網發展。加快數字校園建設,積極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巧妙而創造性地融入信息技術,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成為了現階段研究的熱點。
“動”之有備——融合的準備
本節課是在錄播教室上的一堂公開課,備課時用到了希沃白板5進行課件的展示和游戲環節的設計;用到希沃授課助手進行實時互動,把學生作品展示投影到大屏上進行交流;運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進行微課錄制與剪輯;最后還有實物七巧板學具及教具的準備。
“動”之有理——動態教學特點分析
直觀趣味性 “七巧板”就是一種益智游戲,且圖形與幾何是相對直觀的數學知識,因此學生在認識七巧板和拼組七巧板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課堂中我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微課視頻,讓學生了解七巧板的歷史,設置了圖形拼組闖關、觸屏游戲比賽等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樂趣,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循序漸進性 本節課在借助微課了解七巧板的歷史之后,主要由兩個動手環節組成:先是“分一分”,后是“拼一拼”。先分后拼,先拼易,再拼難,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通過全班學生的智慧去創造拼法,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中獲得相應的數學知識。
及時反饋性 本節課充分運用希沃白板的游戲評價功能,快速判斷正誤,及時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投屏功能則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作品并進行全班共享交流。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得到及時反饋,讓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習效率。
“動”之有效——動態融合點分析
微課視頻 區別于傳統的文字或圖片的解說,本節課通過自制的微課視頻介紹七巧板的由來。圖像與聲音的配合讓學生能夠運用多感官在短時間內獲取到更多的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對七巧板這一傳統游戲產生親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移動分類 利用白板制作一個可以移動七巧板的圖形,進行分類整理時更快、更直觀,同時可以移動兩個同樣的三角形通過重疊來比較大小,還可聚焦和截圖進行比較,讓學生掌握“重疊”比較的數學方法。
思維導圖 利用希沃白板5的思維導圖功能展示七巧板的分類結果,先按圖形分類,再按大小分類,最后統計其數量。在思維導圖的構建當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七巧板各個圖形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分類整理的知識。
蒙層功能 在第一關中,教師的幾個任務卡都是通過蒙層功能一一展現的;在第二關中,幾個圖鑒都是當學生成功拼組完成以后才展現出來。通過簡單的技術處理,能夠提高游戲趣味性,調動低年級學生闖關的積極性。
觸屏游戲 希沃白板5中的課堂活動有多種形式,本次我通過“分組競爭”的活動,設計了“七巧板里有哪些圖形”的問題,設置正確選項與干擾項。這項游戲可以同時讓兩個學生在白板上操作比賽,在游戲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動”之有思——需要關注的問題
信息技術讓小學數學的課堂有聲有色地“動”了起來,但是,信息技術與常態化教學的融合卻是悄悄的,這種融合體現在備課、上課、評價與反思等各個環節之中,在課堂上的融合也應該是自然、有效、潤物細無聲的。因此,想要讓信息技術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課堂當中要關注到以下幾點:
關注信息技術在動手操作方面的優勢 在課堂上,信息技術在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構建有趣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到信息技術融合對重難點知識的突破,不能忽略學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不論是操作游戲,還是展示作品,學生動手操作的許多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為此,操作環節不應停留在表面,教師需要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做到真正地“動”起來,只有通過實際、深入的操作才能加深學生印象,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注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的互補在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課堂的融合并不排斥傳統的實物教學與板書,而是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因需施教,注重優勢互補。比如七巧板中的平行四邊形,實物操作可以很輕松地翻轉過來再進行拼組,而用電腦操作就不那么直觀明了。因此信息技術并不是融合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融合用在傳統教學薄弱的地方,用在重難點的突破上,取各自的精華進行互補,這樣才能融合出更高效的課堂。
在小學教學,尤其是低段教學當中,學生的專注力較低,而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生的專注度則會大大提升。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專注度,還能突破許多傳統教學的重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融合不能只運用在表層,更要與本課知識點進行自然有效地結合,全方位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