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沐貴
摘 ?要:“得語文者得天下”,當今語文教考政策導向明確,就是海量閱讀,快速閱讀,積累古詩文,從中外名著中吸取語文素養,閱讀是語文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徑,整本書閱讀更為看重,每本名著閱讀必須按部編教材序列提前安排落實,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課中推進指導,讀中跟蹤監測,讀后交流總評展示三大環節落實。建議名著閱讀幾點:①多背;②多抄;③多思考;④熟悉開篇詞重要句子;⑤熟悉主要情節、回目;⑥熟悉主要人物性格及故事。
關鍵詞:名著閱讀;落實三大環節;建議
1“得語文者得天下”
不再僅僅是口號,作為最重要的一門學科,語文之重要,從教材的變化,考題的變化,已經在近幾年的中高考中充分體現,課外拓展內容增多,重視傳統文化的積累,語文綜合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提升,統編語文教材總編溫儒敏說,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政策導向就是海量的閱讀,快速閱讀,積累古詩文,從中外名著中吸取語文素養。
閱讀可以說是語文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徑,是孩子打開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寶庫的鑰匙,理科學習靠題海,文科學習靠書海,沒有廣博的閱讀,僅僅靠教材上幾十篇課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的,因此統編教材每冊都推薦了閱讀書目,教師、學生及至家長要高度重視并落實,整本書閱讀和教材單篇閱讀同等看重,甚至超過之。
每本名著必須要提前閱讀全文,即初一新生必須在入學后暑假閱讀初一整年要求閱讀的名著,初一寒假開始讀初二要求閱讀的名著,初二暑假至初三寒假讀完中考要求的名著。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課中推進指導,讀中的跟蹤監測,讀后的交流總評三大環節落實,學校家庭更多營造閱讀氛圍。在傳統教材中,我們教學者因單篇教學,時間有保證,預習,授課,復習。學生閱讀從而了解文章內容,結構,主旨,作者的情感。而名著閱讀教學不可能做到這些,只能有導讀推進,跟蹤監測,交流展示。那么什么是名著閱讀教學的推進課?即用激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讀名著,通過影視,多媒體等手段視聽,或師生預設朗讀賞析精彩章節人物情境,激發學生閱讀作品全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引導,學生然后或精讀或跳讀,瀏覽批注多樣的閱讀方法了解整本書內容。跟蹤監測環節重在閱讀進度統計。交流展示環節則多是寫讀后感,復述故事梗概,師生閱讀體驗交流。
2對于名著閱讀中還建議幾點
2.1多背
現在什么資料都能“百度”出來,很多人認為背誦不再必要。這個觀點是有局限的,比如它并不適合于孩子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的提高。我們無法把“外掛的知識”變成“內在的能力”。
2.2多抄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些資料存在電腦里,似乎就再也沒看過,而用筆一字字寫下的內容,卻是集讀、寫、背于一體的綜合學習。
2.3多思考
讀完一本書,重要的是對人生的認識和性格品質有所助益。要鼓勵孩子寫日記或讀書筆記,把自己讀一本書的問題和感悟寫下來。
2.4熟悉名著中的開篇詞以及相關的重要句子
例(1)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都t樓夢》
2.5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節、回目或梗概
例:《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花和尚倒拔垂楊柳”“宋公明三打祝家莊”“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等膾炙人口故事情節應熟練掌握。
2.6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綽號和典型語言并能與其精彩故事掛鉤
如《水滸傳》中宋江(及時雨):仗義疏財,濟弱扶貧,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協性;魯智深(花和尚):粗獷豪放、行俠仗義,粗中有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