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 ?要】閱讀能力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集信息、獲取知識以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通過不同的閱讀方式來盡可能從各方面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到更多、體會更多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朗讀、默讀、跳讀、精讀、演讀是常用的幾種閱讀方法,在閱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能夠在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以不同的閱讀方式來感知文章,在閱讀中提升自己。
【關鍵詞】閱讀;基礎;朗讀
一、朗讀,用聲音提升注意力
在以班級為單位的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閱讀方式就是“齊讀”,學生以集體朗讀的形式進行閱讀;其次,就是從“群”中去“個體”,讓每一位學生單獨朗讀或者合作朗讀,這樣的方式在早讀以及課堂教學中都極為適用,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有聲閱讀中體會文中的感情,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他們的注意力。
以《觀潮》這篇課文為例,這篇文章是一次賞景經歷的記述,是對錢塘江大潮涌起時壯觀景色的描寫,更是對自己在觀潮是時所體會的心情的抒發。潮氣前的平靜與人們內心的期待,潮起時的洶涌澎湃與人們內心的激動,還有潮落之后那種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用朗讀的形式更容易讓學生在聲音的起伏中感受到作者在整個觀潮過程中所看、所想。開篇第一句“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第一句言簡而意賅,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內容,也為接下來觀察者的“人山人海”與人們的“昂首”期待做了鋪墊,當學生帶入感情地進行閱讀時,心神都會不自覺隨著作者的心情變動,對接下來的現象充滿期待。之后“轟隆的響聲”“人聲鼎沸”“白線出現”“越來越近”“山崩地裂”“余波漫天卷地”這一系列的描寫,從浪潮襲來到消失似乎只如“白駒過隙”的時間,讓人感到緊張不已,觀潮者不舍得眨眼,學生在閱讀時也會自然體會到那種緊張、壯觀、沸騰的感覺。
二、默讀,讓學生學會靜心沉思
在朗讀之外,默讀也是閱讀中需要學生體會的一種閱讀方式,雖然在上文中提到以小學生的年齡一般都較為活潑好動、很難靜下心來所以朗讀可以提升他們的注意力,但默讀這種方式如果運用得當,也一樣會讓學生在安靜中學會沉思,對文章的體會也會更為深刻。在默讀過程中,我們不可放任自流讓學生自己安靜地閱讀,這樣一來則會有不少學生在無意識中“走神”,心思就不在閱讀之上了,但倘若我們在閱讀之前向學生拋出一些適當的問題,給予他們一定的閱讀“壓力”,默讀所帶來的積極效果自然大大提升。比如這篇帶有科普性質的《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課文從問題上來看帶有記敘色彩,其中強烈抒情的句子幾乎沒有,所以此時在讓學生理解文意時就可選擇默讀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以讀故事的心態理解這篇課文。
在學生閱讀之前,為了盡可能避免學生在安靜環境中無意識地“走神”,我們就需要在閱讀前提出幾個問題,如“整個地球上有幾大洲幾大洋?分別叫什么名字?你們能不能將它們的名字和課本中的插圖一一對上?”再比如“魏格納是怎么猜到‘大陸漂移’的?你們看著地圖還能猜到什么?”“魏格納在猜到之后他都做了什么?為什么他不直接說出來?”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閱讀,即使在靜默的環境中,學生也會將注意力放到閱讀文章內容、思考問題答案之上,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養成靜心沉思的習慣,還可給予他們自由發散思維的機會。
三、跳讀,引導學生分清主次
除了朗讀與默讀、跳讀這種閱讀方式也可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選擇。跳讀卻并非讓學生“囫圇吞棗”“走馬觀花”,而是在引導他們學會在有限時間中以“跳躍”的形式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分清文章的主次,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但在我看來,在引導學生學會跳讀時,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于那些需要學生了解卻無需深入挖掘的選讀課文或者那些篇幅較長的課外閱讀作品,當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時,學生就需要對需要進行閱讀的內容有所挑選,如《將相和》和《猴王出世》是一個單元的課文,但他們的學習側重點有所不同,《將相和》需要精讀,而《猴王出世》學生可采用跳讀或略讀的方式只需明白其主要信息即可。二是在對任何文章進行閱讀時,綜合使用所學閱讀方法也是一種閱讀技巧,因為一篇文章之于學生,也許不會字字都含著關鍵信息,更何況,不能沒讓學生找尋文中的關鍵信息就從頭到尾讀一遍,這個時候“跳讀”的運用就可以幫助他們快速提取文章的關鍵信息。
四、精讀——引導學生賞析文本內涵
精讀是基于略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對文章重點內容進行反復研讀揣摩的一種閱讀方式,相比其他方式,精讀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在仔細閱讀、逐章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與層層深入的過程中由字到詞。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教學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在揣摩體會與復習、比較、歸納中“熟讀精思”,在仔細咀嚼吸收文本精華養分的過程中全面掌握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涵義與藝術寫作手法,在思考反思中實現學生自我提升。精讀的重點在于深透,教師可以在學生精讀過程中針對其中的疑問做啟發引導以使疑惑逐漸解開,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答疑解惑。比如,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基于本文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內在寓意,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關鍵詞語,找到解讀最佳切入點,把握整體文章脈絡,體會蘊含道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上課伊始舉手自行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其他學生認真聽講,總結概括這篇文章主體內容。在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展示文本中需要學生在精讀研讀中解決的問題,在分段逐詞逐句地分析中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在分析歸納重點段落詞語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文章寫作中巧妙表達的技巧,比如前后對比、標點寓意、情感留白等。如在分析第2~17自然段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如同學們看到我的畫有什么反應,他們為什么笑?說明了什么?在3和4自然段中兩名同學給的話一個用了問號,一個用了嘆號,他們表示的意思與情感一樣嗎?你能試著讀一讀嗎?讓學生在對比朗讀分析中逐步懂得文本主旨內容。
五、演讀——有效落實言語實踐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媒體技術逐漸受到教師的青睞與學生的歡迎,這就使很多教師在課文朗讀時常常利用媒體代替完成,學生雖然欣賞到精彩的配樂誦讀,但文本中的情感體驗無法親歷。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這種演繹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模仿和表演天性,讓學生在演讀中感悟和積累文本中情感語言。比如,在學習《小馬過河》一課時,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范讀后,我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并抓住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在對比朗讀中演繹感受情感與語氣的不同表達。比如,引導學生朗讀1~3自然段,在演讀老馬與小馬對話時,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將小馬說的話展示出來,展示句子1:小馬說:“能,我很愿意幫你做事。”句子2: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幫您做事。”引導學生在對比朗讀體會反問句與肯定句表意上的不同,借助表演將“連蹦帶跳”演繹出來,結合朗讀將小馬樂意的情態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朗讀、默讀、跳讀、精讀和演讀這五種閱讀中的常見方式在學生的閱讀學習中可以說是分工不同、作用有異,但不管是朗讀的外放、默讀的收斂、跳讀的輕重有度、精讀的精益求精,還是演讀的生動具象,這些對學生而言都是閱讀乃至更多能力的提升中值得學生用心體會、掌握的東西。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對教材文本和學情的詳細分析,在實踐中用好這五種閱讀方式,發揮不同閱讀方式的作用,對學生閱讀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都是極有助益的。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