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央 韓桃明
摘 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對評估區內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破壞程度及造成的危害、損失進行預測分析的工作,為建設單位提供決策依據。本文以河南省某大型水庫安置區為例,簡述一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工作流程。
關鍵詞:水庫安置區;地質災害;評估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9)11-0157-02
Abstract: The work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i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damage, damage and los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area,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s to make decisions. Taking the site of a large reservoir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working flow of general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reservoir resettlement area;geological hazards;evaluation
1 工程概況
河南省某大型水庫位于淮河流域某支流的上游,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約1 000km2,庫區面積較大,水庫建成蓄水以后將淹沒附近村鎮,庫區內的村莊多且分散,移民安置區和需搬遷人數多。本案例選取的安置區是眾多安置區中的一個,該安置區位于庫區西側。工程場區屬低山丘陵區,總體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區內地面坡度為15°左右,局部大于20°。評估區的上部覆蓋黏土,土質黏粒含量高。經室內試驗,黏土的黏粒含量大于30%,該黏性土有弱膨脹潛勢。場區內曾在2013年的強降雨后產生過滑坡,后緣位于安置區南方約100m處,前緣位于安置區北方約200m處,滑坡體后緣出現1條長約120m、寬約20cm、深約2m的裂縫。村民為了耕種田地而將該裂縫填平。
2 評估級別
根據規劃資料,安置區規劃占地約7hm2,計劃安置人數約2 200人,建筑物高度一般為三層及三層以下,建筑物采用砌體結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 0286—2015)[1]附錄B表B.2可知,該安置區項目為新建的村鎮,按重要性分類屬于較重要的建設項目。根據現場調查可知,場地的地質災害發育強烈,危害性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依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建設項目的重要性劃分,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一級評估。
3 地質災害現狀評估
根據現場調查成果,評估范圍內發現滑坡體1處,對滑坡進行了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3.1 滑坡微地貌特征
滑坡體總體呈“簸箕”狀,分布高程410~450m,軸線長約200m,寬度約150m,總面積約30 000m2(見圖1)。通過實地勘察可知,滑坡體的中、上部厚度一般5~8m,平均厚度6m;滑坡體的中部厚度較大,平均厚度約20m;滑坡體的下部厚度一般5~10m,平均厚度7m。滑坡滑動方向125°;滑坡區坡面為凹坡面,為負地形,地形坡度約15°,滑坡總體積約8.3萬m3,屬中型牽引式滑坡[2]。
3.2 滑坡變形特征
當地村民的取土、建房及開墾梯田等活動,破壞了原有的山體土平衡,改變了區內微地形地貌,滑坡體出現了變形。當地村民種地掩蓋了滑坡的部分變形裂縫,對后期調查滑坡變形特征造成了較大影響,但在滑坡的前緣和滑坡的左側(從滑坡后緣往前緣方向看)能清晰地發現滑坡局部的變形特征。
3.3 滑坡形成機理分析
滑坡屬淺層牽引式堆積層滑坡。該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滑坡前緣部位的坡腳受到河流下切作用和人為破壞,形成了臨空面,改變了滑坡體已有的受力平衡體系,下滑力占據主導作用。此外,該坡的坡度較陡,在暴雨的作用下,地下水劇增,加大了第四系覆蓋層與基巖面交界處賦存地下水徑流速度,增加了動水、靜水壓力作用,進一步使下滑力加大。
3.4 滑坡危害的對象及現狀評估
滑坡前緣部位為村內居民居住區,根據滑坡的范圍邊界及威脅對象的范圍,確定滑坡的危險區范圍為當地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滑坡坡危險區范圍包括整個滑坡范圍和受威脅范圍,危險區面積約為2.52×104m2。滑坡危害的對象是滑坡前緣附近村民的安全,危險性大。
4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4.1 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評估
安置區地面多被第四系黏性土覆蓋,下部巖層為安山玢巖,大部分已經風化為乳白色,巖芯破碎,多成碎塊狀,且滑坡受構造因素的影響,裂隙較為發育,施工過程中遇降水、氣候變化有引發邊坡小規模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威脅附近人員的安全,危險性大。
4.2 工程建設本身遭受滑坡的危險性評估
安置區擬建場地為一斜坡地帶,滑坡體位于擬建場地的中心位置。經調查,滑坡體后緣在斜坡頂部高程約450m,前緣在斜坡體高程約410m,其穩定性差。經預測評估,安置區在建設、使用時,尤其在降水、氣候變化季節,工程建設本身遭受滑坡災害的危險性大,危害對象主要為村民和建筑物本身。
5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5.1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根據對評估區內地質災害的調查,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發育等級、空間分布特征及評估區所在的區域構造、地貌單元、地層巖性、降水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眾多因素的制約。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和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害程度,確定判別區段危險性的量化指標,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進行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段)[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危險性等級劃分為大、中等、小三級[1]。
5.2 工程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
依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 0286—2015)中建設用地適宜性分級,將建設用地適宜性分為適宜、基本適宜和適宜性差三個等級[1]。本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大,防治工程復雜,場地適宜性差。
5.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宗旨為“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建設項目應盡量采用工程措施避免(減少)災害的發生,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對于一些分布范圍廣、危害程度大的災害,應該采取避讓原則,重新規劃選址;在經經濟比選、方案論證后,工程建設項目仍必須通過地質災害區的,應根據建筑物功能合理布置,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工程措施來治理災害,確保工程安全。
5.3.1 崩塌的防治措施。對于崩塌,可在建設過程中做好邊坡的支護工作,在陡坎、坡頂處,修筑截流溝,同時做好坡面防沖刷措施;做好各類邊坡的支擋工作,必要時可增加土釘、支護樁,確保坡面穩定;禁止在坡腳處取土。在高地下水位的地段施工時,施工前應根據地質資料選擇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工程建設完成后,應設置各類觀測點,持續地進行安全監測。同時,做好施工人員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知識的普及教育,引導其制訂突發地質災害預案。
5.3.2 滑坡的防治措施。綜合考慮滑坡的地形地貌、變形特征、施工難易程度、治理費效比和安全性等因素,安置區選址時建議避讓滑坡處,重新選取。
6 結語
目前,本滑坡仍處于臨界狀態,應減少當地村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特別要禁止開挖坡體、改造梯田、坡腳取土等活動;應在滑坡體上設置觀測點,持續地進行安全監測;建立地質災害防災體系,出現險情啟動預案,及時疏散群眾,并向上級部門報告;委托有資質的單位對滑坡進行專項勘察,并提出治理方案;建議本安置區重新選址避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 0286—2015[S].北京:地質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