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雯
摘 要:博物館(紀念館)的藏品,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真實的紐帶。擁有高品質、多數量的藏品,對于任何一個博物館(紀念館)或者陳列館,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 ? ?如何吸引社會收藏走進博物館(紀念館),博物館(紀念館)如何與收藏界建立積極、快捷、有效的征集途經,是博物館(紀念館)能否發揮角色定位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征集;文物;藏品;途徑
目前國家及各地博物館(紀念館)發展速度非常快,新建館日益增加,在博物館(紀念館)基礎業務工作中最缺乏的是藏品。而文物收藏與博物館(紀念館),從博物館(紀念館)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有最直接的淵源。當今“國寶檔案”“鑒寶”“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將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收藏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一、博物館(紀念館)與社會收藏家之間建立健康、友誼的關系,永遠是博物館(紀念館)收藏中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當下,如何處理博物館(紀念館)與收藏家的利益關系,變得異常敏感也令人望而卻步,如何在制度上給予博物館(紀念館)工作者以監督與保障,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
中國博物館(紀念館)界傳統意義上的藏品收集途徑包括:一是,各文物考古所考古發掘品移交、考古所和博物館(紀念館)聯合發掘、從社會流散文物征集、與收藏者價購所得、在政府支持下從拍賣行或文物經營公司價購所得、博物館(紀念館)接受無償及有償捐贈。
二是,隨著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的迅速發展,全國各地文物考古事業成果不斷,也催生了考古遺址的現場保護,在考古原址建造遺址類博物館(紀念館)成為趨勢。一直以來博物館(紀念館)藏品來源中,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移交博物館(紀念館),日益成為文物考古和博物館(紀念館)管理者的難言之苦。
三是,在全民收藏的形勢下,博物館(紀念館)文物征集的主要途經是散落在社會上的收藏品。當收藏家把藏品試圖送到博物館(紀念館)時,博物館(紀念館)是否能付給他想要的價格,卻是一個大問題。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的經費歸屬上級財政部門,一件文物從博物館(紀念館)開始接觸藏家,到完成上報程序得到批準且經費到位,各地遵行的規則并不相同。最有效的制度和流程是以年度為單位,上級財政下撥一定額度的文物征集經費,在這個前提下博物館(紀念館)自己做主價購,及時與藏家達成一致意見并使物品入藏。目前全國各地文物征集方面的政策尺度和流程不一,征集文物經費使用嚴格到舉步為艱時,就喪失了許多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及時征集社會流散文物的機會。如個別省區文物征集經費使用采取社會招標、競爭性談判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文物征集工作的基本規律,收者有意,授者無情,致使許多文物與博物館(紀念館)有緣無份。
二、文物征集與國際接軌
博物館(紀念館)在會員制管理,在收藏家、捐贈者回饋方面,要根據中國特色制訂有效的章程辦法,尤其是在博物館(紀念館)理事會建設中加大藏品征集的政策支持。在博物館(紀念館)自我造血過程中,在國家的供給側改革中,使博物館(紀念館)藏品來源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近現代民眾日常生活的階段性物證、現當代城市重要歷史表征和歷史事件的收集,對于一個博物館(紀念館)尤其是城市博物館(紀念館),非常重要。如首都博物館(紀念館)當下中國博物館(紀念館)正在實踐“讓文物活起來”給大眾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增強公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全國博物館(紀念館)界互借文物共辦展覽的工作非常頻繁;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給博物館(紀念館)藏品的研究與展示提供了便利條件。如何使博物館(紀念館)之間的藏品開展更深入的交流?同類型同地域博物館(紀念館)重復品的交換與價撥,即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深層次合作,也許不久可以看到這些合作。
三、藏品是一個博物館(紀念館)成為博物館(紀念館)的最大理由。
對于博物館(紀念館)而言,因藏品的研究和解讀而產生的自創展覽,體現一個博物館(紀念館)的收藏實力和策展能力,這是各個博物館(紀念館)展覽誕生最主要的途徑,當然依靠調集其他博物館(紀念館)的藏品舉辦展覽,也是其中一種類型,體現一個博物館(紀念館)的綜合策展水平。但立業之本應是基于對館藏文物的研究并結合其他博物館(紀念館)的藏品而誕生的自創展覽,是一個博物館(紀念館)自始自終必須堅守的本業。藏品關系到專業隊伍對于博物館(紀念館)事業根本性的理解與情感培養。如果一個博物館(紀念館)的專業團隊,不與自己的庫房藏品進行深入對話,很難有扎實的藏品研究基礎,只能知其一不知其二,科學系統的研究體系很難建立。
正如蘇東海所說,認識藏品,是真正認識博物館(紀念館)的開始。原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紀念館)館長托馬斯也曾說過:眾多民間、專業、癡迷于藝術的收藏家和捐贈者的激情,造就了博物館(紀念館)豐富多彩的收藏。當博物館(紀念館)收藏變成全民支持的事業時,中國博物館(紀念館)事業發展的前景將更加美不可言。
四、加強相應史料征集 拓展文物研究
文物征集的宗旨在于收集、整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讓博物館成為歷史信息挖掘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因此,對所征集文物進行研究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對征集文物而言,收藏者較為明確其藏品的來龍去脈,也購買了大量相關史料、書籍,甚至對某一藏品的研究比博物館研究人員更為深入。正因如此,我們的思路不能僅僅限于文物本身,更不能本著將文物征集入館后才著手進行研究的老路子進行征集。我們不單要征集物,也要征集相應史料,更要征集“故事”,挖掘歷史,讓文物研究也能汲取社會資源、群眾智慧,最大限度地拓展文物研究路子。
五、提高藏品利用率 兼顧遠期征集計劃
一般情況下,因征集經費有限,且要求所征集文物務必用于展覽而不能久滯于庫房,這種情況容易導致一些單位或因經費不足,或因政策導向錯失部分文化價值較高且屬于館內缺檔的文物。這就需要征集單位不但要熟悉家底,又要有遠期征集計劃,不能為了征集而征集;同時,上級單位也須適當給予支持,為博物館的長遠發展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紀念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博物館在發揮社會功能的實踐中,既要寫好“立足中國、服務公眾”的大文章,也要奏響“放眼世界、交流互鑒”的交響樂。通過擦亮金色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友善包容的優秀品質,促進與世界各國民心相通、文化融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引進境外高水平展覽,豐富國內民眾的文化生活,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