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振弟
【摘要】 本文歸納了技術探究的特點和作用,指出通用技術課堂中開展技術探究的必要性,并以“力矩與結構穩定性”作為教學主題,詳述技術探究教學的基本流程,包括通過設置問題、激發學習熱情,設計實驗、用行動找疑點,思考討論、尋找理論支持,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總結提煉、內化成為能力等幾個環節。與此同時對教材中關于支撐面積是影響穩定性大小原因提出疑問,提出力矩是影響結構穩定性的關鍵因素這一觀點。
【關鍵詞】 技術探究 支撐面積 重心 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063-03
0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家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了適應這種需求,國家進行了課程改革,在這種期待之下,通用技術作為一門新學科首次出現在高中的課程體系中。因此如何通過這門年輕的學科,培養更多國家需要、全面發展、綜合能力強的優秀人才,需要我們不斷加強研究。下面筆者以“力矩與結構穩定性”教學開展為例,與大家探討如何利用通用技術課堂開展技術探究教學。
一、技術探究的特點和作用
關于什么是技術探究?目前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或定義。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在通用技術課堂中,用技術的方法嘗試去驗證原理或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統稱為技術探究。它的基本過程是從問題出發,通過實驗和思考討論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知識運用和總結來歸納原理。
技術探究使課堂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培養轉變。相比于其他學科開展的探究活動,技術探究擁有更開放的內容和形式,學生可以從多側面、多角度運用發散思維去分析和認識問題,可嘗試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去尋求任何可能的解決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開展技術探究的必要性
2017課標修訂提出通用技術課要“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通過技術實踐活動構建默會知識”,“強化學生手腦并用與知行合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所以課堂中要積極開展技術探究,是課標對課程實施的要求。
人工智能、工業4.0、3D打印等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人們從體力勞動、機械性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的同時,對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懂設計、會實踐、會學習、能創新、擁有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是未來所需的人才。技術探究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本途徑,是學生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所以在通用技術課堂開展技術探究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技術探究教學的基本流程
(一)設置問題,激發學習熱情
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睂W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于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俗話也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時教師如能創設有趣的問題,不僅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以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技術設計2》(2019年1月第3版)“第二章 第二節 探究結構”內容為藍本。教材對結構的穩定,是這樣描述的:“結構要達到穩定,首先,它的整體幾何結構必須科學合理;其次,一個物體的支撐面積越大,重心越低,其穩定性越大?!边@一結論與大多數人認知觀念是一致的。教材還提供不少例子來證明這個結論。
但我卻向學生提出如下的兩個問題:
1.同樣材料組成的兩個立方體,圖一立方體的長寬高為:12×2×6,圖二立方體的長寬高為:4×4×6,(單位:cm),在受力點施加外力,哪個更容易倒呢?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是圖一的更容易倒,不是說支撐面積大的會更穩定嗎?又如何去解析這種現象呢?如何去驗證呢?
2.我們平常都說不倒翁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結構,大多數解析它穩定性,都把重心很低,底面積很大作為主要原因。而事實上不倒翁的底部一般都是圓的,根據幾何知識,一個球面的形狀與一個平面的相接處,接觸的面積不會太大的,幾乎就是一個點,不倒翁的不倒,好像也不是因為它的底面積很大。那我們應該怎樣分析影響不倒翁穩定性的原因呢?
問題應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具有開放性、新穎性、和層次性,可來源與教材,也可來于生活。上述問題,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疑問,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有利于他們保持對接下來課堂學習的內容充滿好奇與探索欲望。
(二)設計實驗,用行動找疑點
技術探究的的核心就是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嘗試通過動手實踐找到問題的答案。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圖一、圖二兩個立方體那個穩定性更好?如何去驗證?學生各有說法,有些則一臉的迷茫,不知從何回答。這時就要引導學生把抽象描述轉化為具體可測量的指標。這個過程,類似于理化生的實驗設計過程。主要包含5個步驟,分別是問題發現、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展開實驗以及分析結論。經過分析,提供兩個測試案例讓學生動手探究。
第一個測試的項目是按圖一、圖二完成模型的設計、制作,然后用測力計對受力點施加外力,當結構傾斜時,讀出測力計的讀數,結合結構的重量、邊長等數據,對測出的數據加以計算,推斷結論,發現問題。從這一個方向上測出的數據來看,支撐面積小的結構反而能承受更大的外力,這與支撐面積大,結構更穩定這一說法不一致,是實驗數據有錯?還是這個結論有錯?需要學生思考和反復驗證。
第二個測試就是對圖三的結構(可以是紅磚或其他的類似替代物),分別對它在立放、側放、平放三種不同的放置狀態下,從不同的受力點對它施加外力進行測試,并將數據記錄在設計事先好的表格中。同時提出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一是這兩輪測試的結果,與教材的結論是否一致?二是對比第1次與第4次、第2次與第5次、第3次與第6次的測試條件和結果,會發現什么問題?
測量后引導學生注意對數據進行縱向、橫向的對比分析。通過此驗證性的技術探究實驗,有助于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建立運用實踐去檢驗真理的意識、增強開展科研探究的意識。
(三)思考討論,尋找理論支持
通過上一階段的技術探索的實踐,學生應該發現不少問題,通過收集、整理,把共性問題拿出來分析討論。討論的形式有多種,可以師生之間,生生個體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通過思考討論充分交換信息,尋找各種答案。本節要學生重點討論和分析的問題如下。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穩定是什么意思?結構受力大小與穩定性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在教材尋找結論,但教材中對穩定性的解析顯得較為抽象,這時可提供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讓學生建立聯系。例如把一塊直立的紅磚推倒,就是改變了它的平衡形式,而推倒時需要對它施加外力的大小,就反應出穩定性的大小,需要的外力越大,穩定性就越大。
其次,從支撐面積的因素不能解析上面實驗的現象出發,引出結構的穩定和什么有關系這一問題。再次引導學生回歸教材,研究教材對跨欄過程中欄的顛覆情況分析,從而有助于理解結構的穩定因素。重點學習力矩的知識,“力和力臂的乘積叫做力對轉動軸的力矩,力對物體的轉動作用取決于力矩的大小,力矩越大,力對物體的轉動作用越大?!绷赜嬎愎娇蓪憺椋篗=F×L,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與力垂直方向上的力臂大小。
然后進一步推導,用力矩的知識去分析結構穩定性。對一個結構施加一個外力試圖去改變其原有平衡形式時,結構就會產生兩個力矩。一個是外力F對轉動軸的力矩,將引起平衡形式的改變,稱這個力矩為顛覆力矩,記為M1,假設外力大小為F,力臂是力的重心到轉動軸的高度H,顛覆力矩計算則為:M1=F×H。另一個是重力G對轉動軸的力矩,將抵抗平衡形式的改變,以保持結構穩定,稱這個力矩為抗顛覆力矩(也叫重力力矩),記為M2,重力的大小是G,力臂是當前狀態下的重心垂線到轉動軸的距離,記為L,抗顛覆力矩計算則為:M2=G×L,M2越大,其穩定性也越大。當M2≥M1結構維持穩定,反之則狀態會發生改變。
因為問題從學生中來,學生較容易有言可發,有事可議,討論也比較投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討論的充足時間。教師此時要注意加強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對具體事項與抽象概念結合討論過程中,必要時,可補充實驗或講解,解決討論中未解決的問題。幫助學生把零散的新知識進行概括、歸納、形成新認識。
(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不是為了把知識死記硬背于腦中,而是要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課堂還要創造運用知識的機會,通過對知識的運用,進一步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歸納知識,總結規律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力矩知識從M1與M2關系出發,去分析圖一、圖二、圖三的案例。從而可以分析推導出:降低了物體的重心,會使顛覆力矩M1的力臂H值減少,要保持M1大小不變,則需要增加外力F的值,所以物體的重心越低,其穩定性越大。而物體的支撐面積增大,實際就是物體重心垂線到轉動軸的距離L增大了,從而導致M2的值增大,所以物體的支撐面積大,其穩定性也增大。假如支撐面積很大,但受力方向上的力臂很小,結構的穩定性一樣很小。
而關于不倒翁的問題,同樣運用力矩的知識進行解析,結合不倒翁的結構示意圖(圖四)進行分析。當不倒翁直立時,由于沒有外力的作用,外力的力矩為零,而重力的力矩由于重心垂線與地面的接觸點重合,力臂為零,力矩也為零,所以結構保持穩定。當我們從左側對不倒翁施加一個外力時,不倒翁向右傾斜,撤離外力后,外力的力矩為零,這時重心垂線落在支撐面的左側,重力的力矩使結構向左偏轉。由于慣性的關系,不倒翁經過中心后會繼續向左偏轉,使重心垂線落在支撐面的右側,從而又導致重力的力矩使結構向右偏轉,周而復始,最后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停止。
由此得知,結構的穩定和它的支撐面積沒有直接的關系。支撐面積只是間接反應力臂大小,最后要轉化力臂來計算力矩的大小,因此力矩才是影響結構穩定性的關鍵因素。
及時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有利于建立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學會活用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五)總結提煉,內化成為能力。
通過前面的分析,明確了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原因后,再來看教材中“一個物體的支撐面積越大,重心越低,其穩定性越大”這一描述,就覺得不夠嚴謹和不夠科學??梢宰屚瑢W進行觀點提煉,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對同學的意見進行梳理歸納后,對結構穩定性的總結內容如下:
結構的穩定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結構重心所在的垂線要落在支撐面的范圍內,原因是重心垂線在支撐面之內,外力為零時才能保證重力的力矩也為零,如果不在支撐面之內,重力的力矩不為零,且會使物體發生轉動;二是結構的整體幾何結構必須科學合理。
力矩是影響結構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在受力相同的情況下,結構重心垂線到轉動軸的距離越大,重心越低,其穩定性越大。
總結就是知識的鞏固、是為了能力的提升,是為了激發再認識,再發現,再創新。
結束語
通過一次次的技術探究,在不斷的動手嘗試過程中,有效進行多方面思考、全面分析、歸納總結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學會提煉出方法、有助于學生把知識內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學生養成敢于質疑權威的精神品質,提高合理提出質疑的能力。
通用技術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涉及的內容寬廣,并且教無定法,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通用技術的教學?如何通過通用技術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還需要我們全體通用技術教師不斷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黃亞美.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初探.[J].中等職業教育。2008(11).
[2]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紅專.自主探索式教學課堂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 6月(3).
[4]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通用技術教材編寫組.技術與設計2.[M].廣東科技出版社.
[5]張劍義.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