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倩
摘 ?要:課堂操作符合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學具是學生課堂上探究活動時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低段數學課堂中,根據教材,適當地操作學具;根據學情,有序地操作學具;根據教學,潤理為目的地操作學具;都有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學具操作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學習的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覺得最關鍵的是課堂教學中需要“動”。這個“動”不是我們所說的做小動作,這個“動”在課堂教學中叫作操作。課堂操作符合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學具無疑是學生課堂上探究活動時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實踐證明,在低段數學課堂中,正確適當地操作學具,有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由于我剛開始接觸小學低段的教學,所以我只能簡單的談一下小學低段課堂上的操作。
一、審教材,動之有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適當地引導學生操作學具,這有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為小學數學本來就比較抽象,他們的思維需要借助直觀的實物圖或者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去理解滲透。小學低段的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還要借助于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剛進入小學的小學生,他們在學習上有很大的程度是要依賴實物。
例如,他們在解決用數學的知識“樹上有5只小鳥,又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有幾只鳥?”這樣的問題時,如果無法解決,教師會指導他們用擺小棒和畫圖來解決問題,擺小棒和畫圖都是在操作,所以當小學生把加減法運算和操作結合起來,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小學數學本來就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就直接的講,對于低段的學生來數只能說是聽天書,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才毫不猶豫的采用了操作,如教師們常用的是擺一擺,比一比,畫一畫,圈一圈等等。
二、審學情,動之有序
小學生的知覺選擇性還在發展中,有意注意難以持久。低段課堂中,常常有不少孩子在操作學具時被學具的顏色及形狀等特征吸引去了注意力,不能在課堂操作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仔細去觀察。
比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師讓學生用小棒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后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盡量多的能擺幾個這樣的圖形。活動結束,讓學生算一算共用了幾根小棒,把擺的圖形用加法算式來表示。結果,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3+3+3+4+4+4 ?4+4+4+3+3+5,3+3+3+3+3,5+5+5+5+5,3+4+5+3+3從這個情況看,有些學生在操作中擺的不是同一種圖形,這是因為老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有些學生沒聽清楚或是沒等老師說完就急著去擺開了。
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指定位置,操作時聽清楚要求,在老師發出指令后再動手操作。操作完后用3、2、1倒計時的方式比賽誰先收好。這樣,學生在明確要求后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慢、吵、亂、轉化為快、靜、齊。在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后,才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審教學,動之有理
有了學具,有了有序的課堂紀律,接下來就要靠老師怎樣在操作的過程中去引導學生理解和滲透這節課的內容了。有句話講的好:“普通教師教知識,特級教師教方法。”這里的方法我想應該就是所說的數學思想方法。怎樣在操作的過程中讓低段學生學到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是我們需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的《統計》中,教師讓學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畫一畫、說一說中對統計圖進行涂色。在學生掌握用數的方法給統計圖涂上顏色后,引導其發現還可以看圖中左邊對應的數字給圖涂上顏色,為什么呢?因為每一格代表一個人。在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后,出示另一張統計表讓學生畫。這時學生就會發現原有的格子根本不夠畫。那學生們能想出什么辦法呢?這個設計是在為二年級上冊的《統計》做鋪墊,不要求全部學生掌握其中的知識點,但有些聰明的孩子自會想到解決的辦法,而且方法是很多的。這時教師該給那些講的有道理的學生一定的肯定,在下冊的教學中再通過玩一玩、比一比、畫一畫、說一說選出最優的畫法。在這種難度提升的訓練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該掌握的知識點,更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了他們探索求知的精神。
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離不開課堂操作,但怎么樣讓課堂操作變的更加有效,是我們每位教師該不斷去深思的問題。不僅要讓學生在動中學,更要引導學生有據,有序,有理的去學。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張曉娟.重視學具操作 優化課堂教學[J].數學大世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