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滎
摘 ?要:散文,筆觸細膩而優美,容易給人以美的享受,高中學生對散文的喜歡不用言表。物理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要求高,讓高中學生有點望而生畏。本文致力于探究散文與物理之間的相同點,以期達到:物理教師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使高中學生物理的學習過程如同在欣賞優美的散文一般。此法不僅適用于高一高二的新授課,也適用于高三的復習課。
關鍵詞:散文;物理課堂教學;形散神聚
咋一看,“學習物理”與“賞析散文”這兩件事風馬牛不相及。作為高中學生,可能覺得看散文是享受,學物理是受罪。作為物理老師,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成為一名散文作家,把優美的散文應用到理性的物理教學與學習中去。
一、散文中“形、情、神”的表達
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蛑笔阈匾?,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形散神聚”,散文解讀的途徑?!靶紊⑸窬邸?,散文鑒賞的金鑰匙。
“形”是指散文中的選材、組材、表達方式以至語言的運用。散文以材料而言,往往很“散”,譬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記》,文中涉及的材料有“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等,高山牧場的白天與黃昏等富有特色的“景”,也有“野馬、蘑菇圈、旱獺、雪蓮”等天山特有的“物”,還有人跡罕至的“天然湖與果子溝”。天上、地下、動物、植物人物、動的、靜的無所不有。
“神”是指文中蘊含在“形”內的思想感情,往往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上述《天山景物記》中所記之物,所描之景,也無不滲透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情。
二、物理中“表象、意義、思想”的融合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注重于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簡單的說,高中物理學習的首要內容是掌握事物的規律,其次是對規律的應用。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支配著這些物理現象運行的背后則是為數不多的物理規律。物理規律的發現就是從現象到認識本質的過程,這也正好符合學生認知的發展規律:感知—理解—識理—會通。
感知就是在接觸具體的學習內容信息和接受前人積累的知識與經驗的時候,應該通過形象思維,首先運用觀察、聽講、閱讀、記憶等感知的基本方法,由感而知。
理解就是在感知事物的基礎上,在認識事物的邏輯關系過程中,通過人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對學習過程中所接觸的信息進行抽象、綜合、分析、概括的過程。
因此,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有足夠多的物理現象讓學生去感知,同一物理規律下的物理現象越多,學生的感知越豐富,對于下一步尋找其中的規律越有幫助。
三、從散文的角度看物理中“形”的“發散”過程
1.以高一高二新課設計為例
課堂設計中的眾多物理現象的圖片展示、物理過程的視頻播放、物理演示實驗的操作等等,即為“形散”。例如: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圖1-圖3、圖5-圖7(串聯上小電珠)、圖8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直接演示操作,圖4可以讓同學課前參與拍成小視頻課堂上播放、圖9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原始視頻課堂上播放、圖10教師可以拿出發電機實物課堂上操作。這些紛繁復雜的物理現象就像散文寫作過程中散發開去的“形”。
課堂設計中的幾個例題及其變式即為“形散”。例如:浙江省新高考從2016年開始,每年兩次考試,至今4年已經有7套試卷。其中第22題(倒數第2題)一般是電磁感應大題,是比較難的綜合題。7次考題中有6次考到“軌道+導棒”模型(限于篇幅只截題圖不展文字),所以這是高三教師必定復習的一個專題。
這些模型還可以拓展變形,比如,軌道可以變為豎直、傾斜,導棒可以變為勻速、勻變速、變加速,電阻可以不計、均勻分布、特殊位置計電阻……隨后,教師應該將這幾類模型的骨架進行物理情景化和數據化。這一步驟可以搜尋各地市模擬卷中的試題(試題太多不在此贅示),也可以自編原創題。高三學生通過思考分析這些試題,對這些模型有一個“初體驗”,豐富他們對“軌道+導棒”模型的感知。
高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急劇轉化。由于他們知識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第二信號系統的發展,他們的思維活動能夠逐步地擺脫具體形象和直接經驗的限制,而借助于概念進行合乎邏輯的抽象思維活動,他們試圖對各種經驗做出規律性的說明,用理論把各種材料貫穿起來,不斷地把知識系統化,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這也正是物理學科的思維要求。
強烈的求知欲會使學生想到一個問題:如此眾多的物理現象背后有什么共同的規律支配著它們?即便學生沒有去追想,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提出此問,引導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
四、從散文的角度看物理中“神”的“凝聚”過程
散文中“形”與“神”的關系就如同秦牧在《長街燈語》中所說:“散文雖‘散’而不亂,全靠思想把一切材料統一起來,用一根思想的線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會遍地亂滾,這才成其為整齊的珠串?!?/p>
“形”與“神”結合點的恰當選擇是使行文巧妙的前提。散文中的結合點是聯系眾多材料的核心所在,又是作者思想的化身。物理課堂教學的核心就是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思想方法,猶如貫穿課堂的主線,之前的物理現象皆為之服務。
1.承上“電磁感應”新課為例
在大量“磁生電”現象展示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的物理現象(有的現象中磁體在運動,有的現象中線框在運動,有的現象中磁體和線框都沒有運動,但是磁場的強弱在變化,或者線框的大小在變化),尋找共同的規律:“磁生電”現象其實是一種在運動、變化中才能出現的效應。法拉第把引起電流的原因概括為五類:變化的電流、變化的磁場、運動的恒定電流、運動的磁鐵、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在此基礎上進步探究發現更為本質的原因: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至此,畫龍點睛,將“形”收攏于“神”,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結論的得出并不是那么的突兀生硬。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得以加深。
2.承上“電磁感應”專題課為例
電磁感應問題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其涉及的物理知識點和物理方法有受力分析、運動過程分析、電路分析、平衡問題、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功能關系或能量守恒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解題后得出“軌道+導棒”模型的核心思路是:①回路中的電流I(電路分析)→②導棒受到的安培力F安→③導棒的合外力F合(受力分析)→④導棒的加速度和速度(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動量定理)。所有模型和試題均圍繞這個核心思路展開和發展,高三學生只有把握住電磁感應的這個核心思路,才能抓住出題老師的意圖,才能在紛繁復雜的這類題目中勝出,從而真正地實現了“跳出題海”的教學新理念。
葉圣陶先生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弊髡邔懳恼拢八急赜新贰?,讀者在閱讀時就應該進入作者的思路,跟著作者的思路走。
物理教師設計一堂有效的物理課猶如撰寫一篇秀麗的散文,將“形”放之于物理表象,將“神”收之于物理思想;學生學習一堂有效的物理課,亦猶如欣賞一篇優美的散文,思想馳騁于宇宙,思維遨游于物理世界。師者盡其授,學者樂其學。讓物理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每一個高中學生的一種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蕭云儒.形散而神不散.筆談散文[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
[2]潘旭瀾.“當詩一樣寫”.散文的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
[3]王正.“電磁感應”課堂教學設計例談[J].科技創新導報,2011(09).
[4]朱美健,張軍朋.談物理課堂教學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