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摘 要:古典詩歌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內容,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人生理想、價值觀念等。學生進行古典詩歌學習,可以有效的陶冶情感、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古典詩歌;情感教育
引言:古典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對于促進學生情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育教學中發展古典詩歌的教育意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開展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時教學方式過于古板,片面的要求學生的進行理解與記憶,忽視了古典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沒有體現出古典詩歌的教育價值。本文就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進行探討。
1.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在展開語文教學時,需要順應學生性格特征,在教學中融入多種趣味因素,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試教育模式的存在,束縛了教師教育思路的轉變、限制了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采用灌輸式教學,要求學生被動學習、被動去掌握知識技能,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壓制,無法體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目前,語文古詩歌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沿用傳統教學理念,導致古典詩歌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1.2學生畏懼心理存在
應試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圍繞中考、高考展開。中考應試題型中,對古典詩歌要求不高,所涉及的也只是一些名句聯句,題型簡單,內容單一,而高考古典詩歌賞析題太難,表達技巧很多,很多學生直接放棄。因此,很多教師把更多時間用在講解其他重要的應試知識點,忽視古典詩歌教學教育價值,通常只對其中一些名句進行分析,然后讓學生自主根據應試大綱上提到的重點古詩詞進行背誦學習。古典詩歌的學習變得功利,學生以背誦為主,難以深入的去了解古詩詞中的語言內涵及情感內涵。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對古典詩歌學習興趣不高、分析能力較弱,每當教師展開古典詩歌教學時,學生普遍存在畏懼心理。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許多學生直接放棄對古典詩歌的學習。
2.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2.1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典詩歌內容豐富、意境繁多、情感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基于古典詩歌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去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明確古典詩歌的教學目標,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體現古典詩歌的教育價值。一是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促進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進行了解,引導學生對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歌的不同文風及代表人物、代表作等進行了解,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為學生進行古典詩歌學習打下基礎。二是教師在教學中對古典詩歌的不同題材與流派進行講解,讓學生熟悉不同題材、流派古典詩歌的寫作特征、情感表達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水平。例如,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以“看婉約派與豪放派的不同風格”為題選出下列文章:柳永《望海潮》、蘇軾《念奴嬌》、辛棄疾《水龍吟》、李清照《醉花陰》。蘇軾與辛棄疾豪放派的典型代表,柳永與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典型代表。婉約派寫作內容主要是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等,豪放派寫作內容主要是金戈鐵馬、風景名勝等。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促進學生對婉約派與豪放派寫作風格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古典詩歌分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明確教學目標,古典詩歌教學并不是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需要從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出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深入了解古典詩歌中存在的情感價值。
2.2進行情景創設,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
古典詩歌教學中進行情景創設,可以讓學生融入到古典詩歌意境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充分感受到古典詩歌中的情感價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進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聲、像、圖、文結合的特征去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以此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深入了解文章內涵。例如,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漁家傲·秋思》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去播放一些塞外黃沙、大雁群飛、邊塞殘陽等圖片,營造出一種與古詩詞原文相似的凄清、悲涼、壯闊、深沉、傷感的情緒,迅速將學生帶入到情感氛圍中,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深入理解。
2.3展開實踐教學,深化學生情感內涵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提到,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腳、時間、空間,讓他們得到生活自由,在生活中體驗教育。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性格好奇,富有探索精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迎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多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學習。語文教師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展開實踐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文章內涵進行深入理解,升華古典詩歌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在講解《歸園田居·其三》這篇古詩詞時,展開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回歸田園,去欣賞“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田園風光,體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深刻情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陶淵明身在田園,雖然艱苦卻不忘卻自我的一種精神態度。教師帶領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切身的體會到務農的艱苦及自然環境的開闊,使得學生與作者情感形成共鳴,深化了學生的情感內涵。
3.總結語
語文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其中古典詩歌是其重要組成,對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語文教師在展開古典詩歌教學時,要注重古典詩歌中的情感教育價值,采用一系列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本文從三方面對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進行分析:一是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進行情景創設,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三是展開實踐教學,深化學生情感內涵。
參考文獻
[1]朱春鋒.論中學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天地,2015(4):44-46.
[2]李小平.淺析中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好家長,2016(52).
[3]王月新.簡論中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