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蕊 車英子
2017年6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對《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課標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確立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四大基本學科核心素養。
基于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數字化學習將作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創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收集與管理以及以數字化方式學習資源的應用和創新等方面。在信息技術課程實施之初,信息技術環境重點立足于硬件環境建設,主要包括多媒體計算機、網絡設施、互聯網寬帶等,使用電子教室等機房管理軟件,通過教師機對學生機進行廣播教學、收發文件、監控管理。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環境內涵也不再局限于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而是向著無線網絡、移動設備、電子白板等硬件設備發展。由于學生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設備,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培養新時代“數字原住民”,僅僅依托各種新型信息技術設備遠遠不夠,因此,關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軟件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意味著,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搭建符合學科特征的學習環境,包含數字化學習平臺和與學習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應用軟件。
在信息化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已經能夠自覺地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可以使用即時通信工具聯系朋友,在網絡上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瀏覽、下載信息,到電子商務網站購物、完成支付,拍攝照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并對其進行處理后上傳到互聯網,等等。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不是對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重復,而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設計真實的學習與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字化學習工具和資源的優勢,并通過恰當的選擇,最終創造性地完成任務或形成創新性的數字化成果。
鑒于此,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也應該打破計算機網絡和電子教室廣播的框架,引入數字化學習平臺和其他開放性軟件,為學生進行STEM學習、基于Web的探究式學習以及項目學習等多種新型學習方式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一、搭建數字化學習平臺,助力學生操作實踐
常見數字化學習平臺有兩種。一種是大型網站提供的網絡教室,用戶安裝相應軟件,注冊登錄后,可以上傳演示文稿,使用語音、視頻與學生進行遠程互動。這種教學環境下,教師和學生通常不見面,采用語音、文字交流居多,不適合學校作為日常授課使用。另一種則是由任課教師自行搭建教學網站或者使用博客,將教學內容以網頁或日志的形式發布,學生通過瀏覽網頁、觀看視頻、下載素材等形式完成學習。但搭建教學網站的門檻較高,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的網絡知識,并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更新與維護,物力和時間成本較高。而利用博客等現有的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將操作過程、重點細節制作成圖文教程,在課上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也可以將操作步驟制作成微課,為學生提供翻轉課堂、STEM等新型學習模式,方式靈活多變。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活動有兩種形式:自主學習和模仿操作。模仿操作屬于操練式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操作熟練度和技術掌握度有顯著效果,但對解決開放性問題沒有顯著效果,對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沒有顯著效果。真實的數字世界信息浩如煙海,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學時內,面對真實復雜的數字信息環境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容易被網絡上的無關信息分散注意力。教師為學生搭建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可以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干擾,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提供的超鏈接在平臺上搜索信息,設計解決方案,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引入云盤、電子筆記等應用軟件,助力學生文件管理
管理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是讓機房管理員、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都感到不便和棘手的環節。學生機房多為不同年級班級公用,對機房管理員來說,最擔心存儲介質引發的病毒傳播問題;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最關注學習作品的完整保存形成系列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最關注作業安全存儲,不被他人隨意刪除、復制和修改的問題。引入云盤、電子筆記等軟件后,相當于學生有了專屬文件夾,學生自行下載的各種素材文件、制作未完成的過程性文件以及最終作品,都可以上傳到云盤保存,不僅減少占用計算機的存儲空間,不受全盤保護的影響,而且可以隨時隨地打開進行編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通過使用云盤、電子筆記等軟件,學生學會了有效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提升了信息素養。
三、建立信息技術教學數字化資源庫,助力學習素材收集
數字化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材料。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多媒體素材,如音頻、圖片、文字等,通常由信息技術教師課前準備好或由學生在需要時在網絡上搜索下載。教學素材準備一直是信息技術教師備課過程中非常消耗精力的環節,教師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如時下熱點、學生興趣、教學主題等。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往往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的學習素材和學生的關注點有所差別,并具有一定局限性。
基于這些因素,在信息技術教學環境建設中應把信息技術教學數字化資源庫列入其中,建立可以支撐學生自主學習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學習、研究、探索、創新的必要資源,逐步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愿景。
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數字化資源庫應包括以下這些內容:圖文素材——資源庫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圖片、文字素材,用于文字處理、表格數據處理與分析、圖像處理以及動畫制作單元;音視頻素材——包括音頻素材、視頻素材和動畫素材,用于音視頻制作和動畫制作單元;試題素材——收集整理信息技術考試中出現的試題,用于學生復習參考;作品案例——教師收集的具有指導意義和模仿價值的優秀作品,以學生作品為主。
綜上所述,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有必要掌握信息時代的技術工具,將發展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素養之一。我們不僅要關注硬環境的建設,建立信息技術實驗室,更應關注多媒體機房的軟環境建設,通過打造數字化學習平臺、配合應用軟件和資源庫,助力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