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艷
書法是一門傳統藝術,蘊含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對技法的要求很高。在傳統的小學書法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大多側重于對學生技法、技巧的指導,其授課方法單一,基本都是教師先進行毛筆字樹模,學生再對應著臨摹,這種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目前小學書法教學的常態。怎樣運用創新手段對書法教學進行創新,讓學生的書法書寫能力得到提高呢?具體到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適當學習書法書寫理論
提到書法書寫理論,不少教師認為太高深、太枯燥。其實不然,教師先對材料進行研讀和分析,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授課,學生是能很快聽懂并掌握的。而且大多古人的字帖文章喜歡用形象的方式來記敘,關鍵是教師首先要讀懂并正確理解。我在上書法課之前,會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書寫技法的訓練同步進行。例如,學生學習書法,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第一堂課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樣的字是好字”。米芾的《海岳名言》里說:“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布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怎樣跟學生闡述這個問題呢?
我教學生用觀察人的方式來觀察每一個字。一個字寫得好不好,首先是看它有沒有“骨”。這樣學生覺得有意思,也能理解。接下來,我們再看什么樣的字是有“骨”的字呢?第一步就是把字寫正。一個人也是,首先你要站正。我分別擺出兩個不同的姿勢讓他們看,一個是歪著身子無精打采的樣子,一個是站得很挺拔。讓學生看,哪個姿勢美。通過這種具體形象的方式,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字,也有了“骨”的概念,而且印象深刻。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書法審美,還可以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
二、認真讀帖是學生書寫的
根本
讀帖就是認真觀察字帖中字的筆畫、用筆和結體等,將每個字的形狀記在心中,那么應該怎樣教學生讀帖呢?
首先,要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書法水平的字帖,不一定就是學生在臨摹的字帖。因為一個人欣賞藝術的眼界越高越寬,他的藝術審美高度也會隨之提升。可以選擇與學生平時臨摹學習的字帖有橫向或縱向的字帖一起讀帖。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就是強調讀帖應該觀察精微。讀帖可以培養書寫者的觀察力和記憶力。如果你的眼睛都看不出要臨摹的字有什么特點,就難以達到良好的臨摹效果。“眼高手低”,以前總是用這個詞來說一個人的專業技法不高。其實“眼高手低”比“眼低手低”強很多,而不可能有“眼低手高”的。很多小學生不知道讀帖的重要性,看一眼就寫。有的讀帖不細致,沒看清字的筆畫結體特點就開始臨摹。可想而知,這樣的臨摹是低效的。
教學生讀帖應該強調精細周到。先要仔細觀察字的結體,書法家對這個字的布局有什么與眾不同的處理、左右上下的安排、取勢縱橫等。然后是點、橫、豎、撇、捺等筆畫的特點。
讀帖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特別是對學生來說,他們很想練好,容易急于練習,不想把時間浪費了。讀帖也不是一下就可以讀懂的。這需要教師長期提醒,對他們的作業進行正確評價,多與帖上的字進行比較,讓學生逐步養成認真細致讀帖的習慣。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擬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擬,擬既精而察益精。”讀帖和臨摹練習如果能形成良性循環,就能高效迅速地提高學生書寫能力。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方面,培養學生對文學和其他藝術的欣賞能力也同樣重要,讓學生對自己和同學的作業進行評價可以幫助他們提高書法欣賞能力,從而提高書寫水平。從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入手來培養學生書寫水平,并不是否定對學生技法訓練的重要性。任何學習都不是單方面的,需要綜合各方面的作用。
總之,提高學生書法欣賞能力能讓學生不盲目臨摹字帖,不盲信名家,不盲從名師,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他人和自己的字。這樣的學習與低頭盯著一本字帖,無思考地臨摹練習不可同日而語。提高書法課堂技巧讓師生共享書法的樂趣,是很多書法教師一直探究的問題。讓學生擁有怎樣的審美高度,就決定他們能在書法的道路上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