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作淑
【摘要】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而鄉土地理教材的開發,是推進這項任務順利完成的途徑之一,開發鄉土地理教材,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自己周邊地理知識的積極性,為家鄉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而枯燥的教材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對情感教育的培養同時進行,那么,鄉土地理教材的開發和實施,將會進行得更加順利。
【關鍵詞】 鄉土地理 情感教育滲透 自然災害教育 人地協調觀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097-02
0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
情感教育的滲透,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之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方法,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人地協調觀是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其內涵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具體體現在人們在看待“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等問題的觀點上。在進行鄉土地理教材開發的過程中,只有正確認識當地地理環境對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并積極應對這種影響,才有利于學生形成和諧的人地協調觀。
二、如何在鄉土地理教材開發中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
1.學生所處環境
地理環境要素涉及各個方面,錯綜復雜,本文僅以學生學校所在地三鄉鎮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為例,淺談在鄉土地理教材開發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問題。
三鄉鎮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市南部,毗鄰珠海,地處山區與沖積平原中間,山丘環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三鄉的地質構造較為復雜,有兩處斷裂帶和一處褶皺:
三鄉至金星灣(官塘環)斷裂帶西起神灣,沿北東經三鄉雍陌進入金星灣(官塘環),長度22公里,走向50°~60°,傾向東南,傾角40°~70°。
鴉崗至雍陌斷裂帶沿鴉崗、雍陌、南蓢一線順北北東方向延伸,長度約28公里,走向25°~35°,傾向東南—西北,傾角74°~86°。
雍陌褶皺在三鄉鎮雍陌附近,形成于加里東期,由寒武系沙頁巖組成,長約22公里,寬7公里。此外,在三鄉鎮五指山附近的泥盆紀地層還可以看到由印支運動影響而形成的向斜殘存,但形態不完整。
可以看出,三鄉鎮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臺風帶來的災害等,要想讓學生對這些災害形成正確的認識,并能養成積極的防震減災意識,從而在災害來臨時選擇正確的躲避方式,只靠單純的說教是難以做到的,學生不夠重視,不能內化到心里去。
2.如何在鄉土地理教材開發中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
情感是一個人的動機,而一個人的行為來自于動機,只有具備積極的動機,才能有積極的行動。而只有積極又正確的行動才能在災害來臨時最大可能地挽救自己甚至更多人的生命。
幾乎每次發生破壞性地震,都有人們堵在門口,最后誰也跑不出去的悲慘事件發生,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最后只會出現害人誤己的結果。那么,在對學生進行自然災害教育時,如何讓學生清晰并印象深刻地明白為他人留出生命通道的重要性呢?
老師不妨請大家思考如下問題,圣誕樹有何特點?
大家能否從地理的角度給出一些解釋呢?
為何要選擇這種形狀的樹作為圣誕樹?
大家能否將圣誕樹的形狀與地震逃生聯系到一起去呢?同時出示下列圖片。
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展開充分的討論。不管同學們得出怎樣的結論,老師都應該給予必要的肯定,以鼓勵同學們繼續思考。
老師可以給出一些必要的提示,四個問題的設置是遞進關系,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思考的難度。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從圖上可以輕易看出,圣誕樹的整體特點是上半部分比較尖而窄,下半部分相對要寬很多。為什么會這樣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和靈活的地理思維模式。首先要考慮的,是這種形狀的樹所在的地理環境有什么明顯的特點,不要通盤考慮,要考慮對植被造成重要影響的因素,這就不難想到,是氣候因素決定的。該地氣候屬于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寒冷漫長、缺少陽光照射是造成這種樹型的重要原因。具體怎么理解呢?
大家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把樹的形狀倒過來,上面寬下面窄會怎樣?同學們很容易就可以思考到,如果上面寬,就只有上面的葉子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而位于下部分的葉子會被擋住,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也就無法維持整棵樹的生長,慢慢地,整棵樹就會枯死了。另外,老師也可以引導同學們思考樹的傾斜面和當地太陽高度角的關系。
為了給下半部分創造生存的機會,上半部分就變得小了許多,而正是這種類似人間發揚風格的精神,才使得整棵樹都能茂盛地長久生存下去。看上去是犧牲了自己,最終,其實是成全了自己。
相信老師講到這里,同學們會恍然大悟,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精神,人們才選擇了這種形狀的樹作為圣誕樹,這是一種美好的象征,是一種愛的傳遞,更是救己即救人的生動例證。
第四個看起來非常難回答甚至感覺毫無關系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地震逃生時,如果有幾個同學堵在教室門口,不光后面的人跑不出來,自己也會被卡住,最終由天災變成人禍。
通過這樣的講解,同學們會意識到互相謙讓的巨大作用,不只是在地震逃生時有用,在平時與同學們的相處中,更是如此。道法自然,來源于大自然的生動事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印象深刻。
再試舉一例。
三鄉地處低緯度地區,每年都會有臺風肆虐,對當地造成巨大損失。在對學生進行臺風帶來的災害教育時,可以讓同學對下面圖片進行思考。
觀察椰子樹的葉片,有何特點?為何會有這種特點?思路與之前的舉例類似。
椰子樹生長在海邊,即使沒有臺風,海邊的風常年都比較大,更何況臺風來臨時,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所以其葉片特點是:葉羽狀全裂,裂片多數,革質,呈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葉柄粗壯,長超過1米。所有這些特點都是為了減輕大風對樹葉造成的破壞。如果樹葉是完整的片狀,是不可能經受住狂風的擊打的。
同學們從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發呢?
人在經歷困難時,必須先從自身想辦法,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哪怕讓自己受再多的磨難,也是為了增強自己對抗困難的勇氣和實力,從而讓自己更頑強地生活下去,上帝只救自救者,即是如此。
進行情感教育滲透時教師自身必須多思考,多觀察,多創造情景,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情景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所設置的問題要趣味性和專業性兼顧,不能偏離地理教學的方向,也不能專業性太強而導致教學枯燥乏味。教師和學生要一起成長,一起探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正如人和地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牽制,要協調發展,才能互惠共生。
[ 參 考 文 獻 ]
[1]曾玉君,王吉春.論學校災難教育的內涵及實施[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9).
[2]焦偉偉,狄玉峰.我國中小學生災害教育研究現狀[J].教育教學研究,2011,9:146-147.
[3]陳霞,朱曉華.試論災害教育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J].災害學,2001.16(3):92-96.
[4]王強.南京中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避險能力的現狀調查[J].科技信息,2010,32):24-25.
[5]李言.我國學校災害教育的現狀及反思[J].科技文匯,2009,(2):40.
[6]張建,齊秀強.人學生災難教育現狀訪談實錄[J].中國電力教育,2009,n(5):171一173.
[7]王波.我國中小學災難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9,(9).
[8]李景霞,張英.中學的災害教育[J].城市與減災,2008,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