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
【摘要】? 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初中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給他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非常迫切。所以,作為初中班主任,在新的形勢下,應該在德育工作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自然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以及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本文旨在重點闡述如何整合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建構初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問題。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德育 整合 健全人格
當代初中生將面臨著激烈的中考競爭和挑戰,要想發展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良好的處事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關鍵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給他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初中生們普遍面臨升學壓力,背負著沉重的課業負擔,思想負擔、心理壓力大;加之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意識不強,從而發生了“離家出走”、“跳樓”、“服毒自殺”等令人不堪聽聞的事件。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如果缺乏引導,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影響其健康成長。為此,在整個初中階段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勢在必行。
一、初中生人格發展的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了,父母有“望子成龍”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長在教育中只注重了學生的智育教育,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導致某些學生在品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少年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們對復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
2.自私狹隘,虛榮心強。在唯我獨尊的家庭生活中,養成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包容開放的意識。學習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于強過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當面冷嘲熱諷,背后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3.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現在,中學生的智商高、能力強,但脾氣壞、情商低,表現為急躁、沖動、缺乏忍耐性,面對一點不順心、一點委屈就大動肝火,與別人相處,常常只想讓別人來適應自己,而自己卻很少考慮應該適應別人,與自己的生活學習環境難以和諧,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有時甚至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而精神失常,或走上輕生的道路。
二、整合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初中生健全人格方法舉隅
初中階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我們應該客觀地分析一下他們的人格特點,發現其缺點和不足之處,及時地采取措施,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整合,從而構建其健全人格。在此,筆者試提供一些整合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以供參考。
1.營造班級德育環境,優化群體心理
以民主管理為例,創造民主的班級管理氛圍,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班級管理態勢,有助于學生形成寬容、自制的心理特質和團結、向上精神品質。我在班級管理中特別強調民主意識,不惟師道尊嚴,不惟優等生至上,尊重每一個學生,極力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嚴而不厲,愛而不溺,在這樣的良好班級文化氛圍中,學生容易產生平和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需求。班主任應充分認識班級文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德育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圍
德育過程具有說教特點,給人的心理感受是被動的。學生在接受老師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往往由于自尊或者自卑的心理作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造成教育力度的消解。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平和的心理氛圍,能為德育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就要求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心靈的世界,具備愛心,尊重關心學生,公正對待學生。我對陳忠同學的教育就是這樣:2005年9月,我接手初二(8)班的時候,就發現陳忠與眾不同,他性格孤僻,行為散漫,無心學習,且有意抗拒教育。經過了解,原來陳忠來自單親家庭,自幼喪母,由于極度自卑造成極度孤傲的扭曲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我改變單純思想說教的策略,就像老朋友一樣多次找他談心,不斷地與他交流溝通,消除他對老師的戒備之心,同時巧妙地贊揚他的優點,并不失時機地分析他思想上的不足,引導他用積極的人生態度看待困難,激發他潛藏的上進心。經過反復努力,他逐漸改掉壞習慣,變得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了。
3.在實踐中活動滲透思想道德意識,培養學生良好心態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社會適應性,增強意志力。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擴大社會接觸面,拓寬社會知識面,可以打破從校門到家門的封閉式生活而給學生造成的膽怯恐懼等心理狀態,從而能較好地適應各種外部環境。我每學期都會組織我班學生進行一次郊外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交往,增進同學感情。我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三、結語
培養和構建初中生健全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標,根據社會需要和我國教育現狀,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在內容、途徑、手段上實現互補,將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一方面以學會做人為基點,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人,培養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具有創新精神、自覺自律的人。另一方面以個性心理為切入點,良好的個性心理往往是形成優秀品德的基礎;反之,不良的個性心理往往易導致嚴重的思想品德問題,甚至會使人產生反社會的行為,因而,以培養良好個性心理為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無論對德育工作還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葉一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J].廣西社會科學,2002.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