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藍
閱讀活動的本質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應鼓勵學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立場上,以特定的視覺去理解和詮釋文本的意義。最終以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如何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呢?在實際閱讀教學中,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地改變來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一、“尊重”學生思想,給予對話基礎
托蘭斯研究表明:兒童往往因教師不能理解支持他們的思想而隱藏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他們的對話欲望產生了嚴重的抑制作用。可見,尊重學生思想,是師生進行對話的基礎。同時,生生之間也必須是平等的,教師既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要實現生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就要學會調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賴心理,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平等對待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景,“激活”對話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欲望和熱情。
(1)創設課文情境.利用媒體創設情境,具有生動、形象、逼真的特點,有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對話的欲望。如我在上《五月端陽》,在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首小詩,一首背景音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小詩,配上音樂,激發學生情感。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的,有什么話想對屈原說?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講得痛快淋漓。
(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在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哄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么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了解太陽的特點。
三、通過多角度創設對話“平臺”
鐘啟泉先生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構建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币虼?,課堂教學中的“對話”,形成了不同的“平臺”。
(1)師生對話,點亮智慧.作為教學交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師生對話無疑是語文教學中最具智慧性的互動方式。從古代中國的孔子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們教育弟子經常采用的就是對話式。在先哲與學生的對話中,他們一無固定的課堂,二無固定的教材,三無固定的時間?;蛟谔镱^,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隨機施教。有這么一個故事,頗能體現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天,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長滿麥穗的田地邊,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弟子們走進麥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直到蘇格拉底大喝一聲:“你們已經到頭了!”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人的一生正像是在麥地里行走,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呀。
這種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之后,與學生展開智慧性的對話,讓學生汲取人生的真諦、獲得人格的提升,就是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也仍然“閃耀著民主作風與對話精神的光芒”,可以成為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一個范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6]在實行開放式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師生進行實質性的對話,學生具有了獨立的人格,就會產生對話的意識和對話的能力,才能達到“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的詩意境界。
(2)生本對話,智慧飛揚.生本對話就是學生與作者(文本)對話,其本質意義就是一個閱讀的過程。它是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中所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進行同構,這種同構反映出兒童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被谶@樣的認識,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學生閱讀過分強調了理性知識的獲得,使得生本對話僅在認知層面上進行,沒有觸及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心靈互通,更沒有讓學生帶著情感和經驗進入文本,沒有與作者產生情感碰撞和經驗融合,這樣的對話是枯燥的、單調的。
(3)生生對話,共享共進.生生對話指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包括一對一的交流、一對眾的交流和眾對眾的交流等幾種形式。由于對話的雙方處在同一個知識層面上,對話雙方對生活的體驗與悟對基本處于同一起點,使得生生之間的對話更具親切感和親和度。
如果“對話”的最后結果僅僅是形成一種師生之間唯一的標準答案,那么就失去了“對話”的真正意義。課堂中的“對話”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雖然通過“對話”可能得不出什么結論,但卻換來了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釋放,這才是給予教育者最為豐厚的回報。因此,教師應用賞識的心,點燃“對話”中的閃光點,引發新的遐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韋志成,《現代閱讀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姜洪根,《對話教學的問題及方法探究》,《中小學語文教育》,2006年3月.
[4]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5]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徐國軍,《閱讀對話教學的特征及策略淺探》,《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