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偉娟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高層建筑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人口政策的改變使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居民對于居住環境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安裝電梯也成為了很多建筑施工工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項目。電梯安裝是為了人們的便利生活,但在最近幾年在報紙以及新聞中可以明顯看到,電梯事故頻發,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因此,電梯設備充分的定期檢查十分重要,可以說是居民出行安全的保障。但電梯檢測工作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為進一步提升檢測工作確保電梯運行良好,除了按規定進行日常檢測工作外,還應該進行優化升級,。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就是對電梯在檢測工作中所遇到的常見問題進行闡述,并提出對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電梯設備;日常檢測;問題策略
隨著建筑水平的不斷發展,電梯類特種設備也迎來了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技術的地不斷進步,而電梯設備的日常檢測主要是針對電梯在運行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在實際中也不難發現,如果電梯在運行中出現故障或問題,很容易導致危險事故發生,因此,電梯的日常監測工作,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起到安全保障的效果,實現人或者貨物利用電梯的安全快速運輸。目前,現代化高層建筑內的人員出行對電梯依賴性都很大,電梯設備如果出現故障問題一定要及時進行維修、檢測。日常維修、檢測也應該保持高質量和高效率,這樣才能保證電梯日常運行不受影響。
一、電梯檢測工作的意義
電梯檢測工作的優劣對電梯安全運行和保障居民日常安全出行都有較大影響,在檢測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實施,保障電梯正常安全運行。特別是使用單位管理人員應強化安全意識,明確認識電梯運行中如果出現故障問題將會給乘梯人帶來生命危險或財產損失,并依法督促維保單位進行日常維保,定期申報電梯檢驗工作。
二、電梯在檢測工作中常見的問題
一是數據不全。相關法律已經進行了明確規定,電梯施工單位有責任對電梯進行自行檢查,并且將檢查結果進行充分分析,掌握電梯在檢測過程中所應重點進行的項目內容。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施工單位對電梯自檢工作未給予一定的重視,較多的施工單位在安裝電梯后通過電梯進行的自主檢測,編制出具完整的自檢報告,此方法導致自檢報告準確不高、檢測內容較為單一、與實際運行過程中的人工檢測差距較大等問題。這會使后續進行檢查的工作人員難以掌握該電梯設備較準確的信息、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常檢測工作的有效開展,加大了工作難度、工作量,并加大了后續電梯運行的隱患風險。
二是輔助人員職責落實不到位。在開展正常的電梯檢測工作期間,依據規定,應由電梯供應商派遣安裝人員和專業的維保檢測人員進行輔助,以及提供正確的檢測變準。二者相互進行配合才能檢驗出正確的指標和參數。并且,在日常電梯運行中的都需和安裝人員提供的數據進行比對,這是檢測人員的重要標準[1]。在此過程中如輔助檢測人員低估工作的難度和重要性,單純依靠之前的自檢報告或者安全責任意識差,都會造成檢測結果的失真,對日后電梯的安全運行埋下問題隱患。
三、應對檢測中出現問題的相關策略
針對電梯檢測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一是要加強對電梯檢測工作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術和安全意識培訓。要讓使用管理人員、施工單位人員和電梯檢測人員充分了解電梯檢測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安全責任意識,落實自身責任;強化電梯檢測人員和輔助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力度,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并且具備較高的安全責任意識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能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電梯檢測工作,保障電梯日常使用安全。(圖一,電梯檢測期間專業檢測人員進行檢測,安裝人員進行輔助。)
二是要確保電梯檢驗現場的安全,對電梯檢測檢測環境和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均應進一步強化提升。其中,使用單位要加強安全管理工作能力,為電梯檢測提供一個良好、適宜的檢測環境,夯實安全檢測基礎;電梯供應商要加強輔助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步驟流程,嚴格考核,確保輔助檢測工作的安全性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同時,電梯檢測各相關人員也印強化監督溝通,有效保障檢測工作質量和效率,發揮日常檢測工作效能。
四、結束語
電梯檢測人員在進行檢測工作之前要做好全面準備,對電梯的性能和檢測方法、重點項目要提前計劃、落實到位,確保現場檢測落實到位,保障電梯安全運行。檢測人員對電梯檢測中的各功能屬性和監測數據要準確記錄,持續提高檢查質量和效率。電梯的安全運行與人們安全出行息息相關,電梯檢測工作中各相關人員要嚴守安全底線,強化安全責任意識,各單位也應進一步強化對電梯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安全意識培訓,有效提升電梯安全運行質量,滿足人們安全、便捷、舒適的乘梯需求。
參考文獻:
[1]龐琦.電梯特種設備日常檢測中的問題及策略探析[J].黑龍江科學,2019,10(02):128-129.
[2]蔣伯康, 劉琪. 淺析電梯特種設備日常檢驗中易出現的幾個問題[J]. 科技尚品, 2016(6).
[3]李輝. 電梯特種設備日常檢測中的問題研究[J]. 中國設備工程, 2017(24):62-63.
(作者單位:南京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