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宏
【摘要】 作文是衡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能力的重要標準。作文教學重在實踐,反復訓練,要反映現實生活,“說真話,訴真情”,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重視培養學生積累素材。作文教學必須以人為本,方能拓展出一片開闊的新天地。
【關鍵詞】 作文 教學觀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113-02
0
一、教學地位與作文現狀
作為衡量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標準,無疑是個不容忽視的教學內容,因而作文教學也就成了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頭戲,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可實際上,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一是學生不愿意寫作文。認為寫作文既費時又費力,也不易在短時間內見效。所以,每次布置作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總是不高,如果不催促,兩三個星期都交不齊。二是學生覺得無話可寫。這得歸咎于學生的作文基礎薄弱,尤其是觀察力和想象力。平時不注意觀察,作文素材的積累就少,沒有想象力,作文往往就事論事,少了廣度和深度。三是作文題目顯得陳舊,有的作文題目,小學時寫,初中時寫,高中時再寫,甚至到了大學還要寫。這好比是一道美味佳肴,一日三餐總在吃,也會倒胃口。作文之所以成為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原因當然不止這些,本文提到的是諸多原因中主要的三點。
二、作文教學重在訓練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站在新時代的高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并付出艱苦的勞動來解決這個問題。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囿于舊教材的體系,依附于閱讀教學,逐漸形成一種初高中按文體循環的難以突破的模式,可以說,始終沒有明確這一階段教學思想和方法上的特定要求,理順寫作教學中的各種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作文教學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缺陷、扭曲、誤區以及空白。寫作課是操作課,是能力訓練課,與一般知識性學科有很大的不同。能力是講不會,聽不會的。學生在寫作課上獲得的知識,全在于應用以達到能力的形成,而這就需要“練”,也就是靠實踐。就像學游泳,不是教練講幾次課,下幾次水,就學得會的。學生是要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寫作也是這樣,學生是在寫作中學會寫作的,不寫就永遠學不會寫作。這說明,實踐在寫作教學中不僅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方法,它既是教學的基本方式,又是教學過程的具體體現;同時,它還是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標志。這就是說,要確立作文指導與訓練的科學系列,就必須按照“實踐一認識一實踐”的進程,營造一個能夠遞進的課堂教學結構。
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伴隨著一篇文章的誕生進行“全程”訓練。以學生寫出的第一篇文章為起點,針對這一篇文章,教師將寫作知識、具體講評、范文賞析、.例文參照等一系列教學手段,有重點、分步驟地貫穿到學生認識和再實踐的活動中去,也就是讓學生審視自己的作品,分析比較,找出差距,一次次將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直到作品變了樣,自認為是佳作為止。這樣,從實踐開始,到實踐終結,學生在寫作活動中確實感受到進步,才算完成了以學生實踐為中心的訓練過程。
任何一項技能的形成,都是長期反復訓練的結果。寫作作為一種生活、知識、思想融為一體,感知、思維、表達共同作用的復雜綜合技能,更離不開大量的訓練,所以,要鼓勵學生自由練筆,隨意選材,以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來速寫,平時還要注重景物素描、音樂欣賞、書畫評析、影評劇評、時事評論、旅游觀感、知識小品、街談巷議、家庭瑣事等等的觀察思考和片段練習,或虛或實,或長或短,讓學生在練筆中觀察生活,積累素材,鍛煉寫作能力,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的思想變得敏銳、深刻、全面、客觀,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作文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寫作訓練中,需要教師得力、得法的指導。教師必須參與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命題作文似乎割斷了寫作與生活的聯系,寫作指導往往只從“審題”開始。其實一個高明的教師應該懂得,“審題”的實質就是“審視生活”,感知生活。給題目,給材料,都是從生活中來,有的是生活的提煉,有的就是生活本身。如果能透過題目或材料回到生活中去,在廣闊的背景中去審視,分析其淵源、內涵、癥結所在,命題作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限制”,還寫作以自由、完整之軀。
三、作文教學要與時代發展同步
作文教學要適應時代的友展,要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伴隨著知識經濟和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構建創新教育體系,培養現代創新人才”成了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旋律。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要求文章要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反映出時代的特征,反映現實生活,與時代發展同步。所以,我們指導學生作文訓練時,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的長幼之情,鄰里關系,以及社會風情,國家大事,讓學生自覺養成“說真話,訴真情”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多采,審視和感知生活的真善美,學生就會產生不可遏制的寫作沖動,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耳目一新的文章。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世紀,人才的本質在于創新。而創新的有力工具便是思維和想象。這就引出了“作文教學如何定位”這個話題。過去應試教育一直重“文’’輕“人”,只重教文法,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構思,如何行文,記敘文寫法一二三,議論文技巧ABC,在這種方法指導下,學生雖能寫出規范的文章,但最終卻使學生作文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從思維訓練入手來培養學生的“獨創”意識。在思維訓練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讓學生根據圓的特征展開聯想,可以想象到:皎潔的滿月、明亮的眼睛、渾圓的石磨、環形的跑道、圓圓的足球等等。學生根據事物的外形,進而展開豐富的聯想,聯想到本質:圓像空虛,像一無所有,像成功的花環,像失敗的陷阱,表示結束的句號,表示零的開始……每個意象都可以寫成文章。
世界是多元的,認識問題的角度也應該足夠多維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去思考。有個典型的例子:冰化了,是什么?冰化了,是春天。我們應對這種創新的思維給予積極的肯定,就會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改變他們不愿寫作文的狀況。
四、作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素材
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素材。豐富多采的人生世態,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只要有心觀察,日積月累,就會成為作文的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寫作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觀察多閱讀多寫作,正如歐陽修所說:“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這就要培養學生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經常翻閱報紙,閱讀高質量的雜志,讀名人傳記,讀文學名著,讀歷史故事,讀社會科學論著和自然科學論著,讀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等等。古人說:“開卷有益”,通過廣泛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既可以感受不同時代的脈搏,了解不同社會,不同人物的生活、思想狀況,又可以吸收豐富的詞匯,學習各種寫作技法,到用時,就會得心應手,從容自如,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五、作文教學要以人為本
作文教學必須返璞歸真,以人為本。寫作的目的無非以自己所知之事曉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抒寫個人的感悟,闡明自己的觀點,大膽地表情達意,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否則就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以致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只有給學生松綁,學生才會寫出表達真情實意的文章,即使是小學時寫過的題目,也因為知識的增加,生活閱歷的增多,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出現“陽光很活潑’’一樣新奇的意境。作文對每個人而言,每次都是創造性的勞動,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創造性是作文寫作的生命力所在。作文要求真,生活就是真實,不能夸夸其談,不能做官樣文章;作文要求個性,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自己的真知灼見。這就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要能走出教科書,走出單元的作文訓練,取材于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緊扣生活的脈搏,追趕生活的腳步,這樣,文章自然也就有了“神”,這就是創新的作文。
以此說來,要打開作文教學的新局面,激活作文創新的新思路,解決作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作文教學必須以人為本,方能拓展出一片開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