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煥文
摘要:2019年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構想,擬通過物聯網技術賦予電力系統靈活感知、實時通信、智能控制和可靠的信息安全等能力,不斷提升電網運行控制和調度的智能化水平,持續深入提高各種類型能源之間的互動能力,將現有的電力系統轉變為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智能網絡化電力能源系統。對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基本概念、主要特點、關鍵技術和典型應用進行說明與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出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為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電力;物聯網;關鍵技術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及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長,能源供應的壓力不斷增大。大量分布式能源的不斷接入給電力系統的經濟運行和安全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物聯網技術正處于應對這一挑戰的最前沿,它可以通過泛在的感知技術賦予電力系統動態的靈活感知、實時通信、智能控制和可靠的信息安全等能力,不斷提升電網運行控制和調度的智能化水平,將現有的電力系統轉變為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智能網絡化電力能源系統。
一、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概念及特點
隨著世界各國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物聯網逐漸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電力系統作為目前最龐大、最復雜的人工系統之一,其中涉及到不計其數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信息的雙向獲取、傳遞、融合、交互和利用。因此,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電力能源領域是必然的趨勢。泛在物聯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交互。因此泛在電力物聯網是泛在物聯網在電力行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應用落地。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通過全息感知和廣泛互聯產生共享數據,通過融合融通提供價值服務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目標。
泛在電力物聯網一般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信息感知全面、組網快速靈活;二是信息融合度高、通信方式靈活;三是拓撲變化頻繁、具有自愈能力;四是以數據為中心、面向具體服務;五是訪問權力受限、安全性要求高;六是可擴展性強、智能化程度高。
二、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一)異構網絡平臺的互操作性和無縫融合技術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一個典型的異構網絡,網絡的異構化造成了網絡平臺連接的復雜性。經過多年的發展,物聯網在應用過程中已有很多連接標準,對應于物聯網的3個普及任務,可以大致將現有的物聯網連接標準分為3類:(1)與數據相關;(2)與通信相關;(3)與服務相關。對于電力系統來說,如果上述三類連接標準缺乏互操作性,則數據表示格式、數據分發機制和數據管理平臺,都將面臨挑戰。要應對這些挑戰必須開發和實施全面的連接標準,這對于實現泛在電力物聯網物理域和虛擬域之間的互操作性和無縫過渡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借鑒現有的物聯網連接標準,進一步提出適用于電力系統應用環境的網絡連接標準,以實現差異化傳感設備之間數據、通信和服務的互操作性,以確保多種類型異構傳感網絡在電力系統各個應用領域中的滲透和無縫運行。
(二)海量數據的處理技術和計算技術
通過電力能源系統連接的成千上萬個物聯網設備將會生成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具有高速生成、類型多樣、時效性要求高、準確性不一致等顯著特點,使得數據的存儲、共享和管理的過程都變得更加困難。如何通過有效的處理和計算方法將眾多數量的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信息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大數據的處理和計算技術將賦予物聯網類似于生物神經系統對信息的認知和分析能力,這使得物聯網從最初的僅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的連接型網絡,向通過處理信息以達成特定的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智能型網絡轉變。很多學者針對具體的電力應用領域提出了相應的數據驅動方法來解決數據的處理、分析和計算的問題。
(三)網絡安全與可靠性技術
如前所述,電力系統關系到國計民生,泛在電力物聯網必須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提出有效的保證物聯網安全和隱私的技術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由于未來泛在電力物聯網環境中將不斷有新設備甚至新人員的加入,這些“新興事物”數量巨大且具有多樣性、異質性和動態變化的特點,這就使得保證網絡安全和隱私的任務變得更為復雜。傳統的網絡安全控制通常僅局限于一個領域,即監控一個特定的基礎設施單元并保護一個特定的服務,如訪問控制。然而,由于物聯網可容納許多資源受限的事物,因此將無法繼續沿用當前的安全和訪問控制措施。物聯網的安全和隱私應滿足保密、授權、認證、可用性和完整性等基本標準。
(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
專家系統、神經網絡、模糊集合及啟發式搜索算法等這些傳統的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早已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在圖像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掀起了人工智能新一輪的研究熱潮。以高級機器學習理論、大數據、云計算為主要代表的NGAI技術,具有應對高維、時變、非線性問題的強優化處理能力和強大學習能力,為突破因分布式電源、分布式儲能、電動汽車等多種新型能源高比例接入引起的電網復雜非線性、不確定性、時空差異性等挑戰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如果說傳感設備為電力設備提供了“耳、鼻、口”等“感覺器官”,使其能夠實時感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及時和人類溝通,那么人工智能則賦予了電力設備會思考的“大腦”,使其能夠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計算和融合進而得出相應的結論上報給用戶,甚至可以通過對實時信息和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提出長期的決策建議為用戶服務提供參考。
三、結語
總之,“堅強”與“智能”并重是我國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方向,而“堅強”和“智能”這兩者本身就是相互促進的。因此,可以預見,承載數據流的泛在電力物聯網與承載電力流的堅強智能電網必將相輔相成、融合發展,形成強大的價值創造平臺,共同構成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聯網。
參考文獻:
[1]傅質馨,李瀟逸,袁越.泛在電力物聯網關鍵技術探討[J].電力建設,2019,40(5):1-12.
[2]梅沁,李大偉,虎嘯.基于NB-IoT的電力物聯網安全技術研究[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19,17(01):104-108.
[3]李曉輝.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聯網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7(07):13-16.
(作者單位: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云霄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