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霞
摘 要:在現代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數學史輔助課堂教學,是目前主流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旨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尊宙曾經說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了解一點數學史,這樣才能不斷的感知前人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精神,并由此來學習數學深處的知識,更加符合現代教學觀念下的教學模式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史;融匯貫通;課堂教學;價值與策略
引言:在現代化進程中許多事務發展的趨勢變化多端,在教育行業,很多人盲目的推崇高效課堂,經濟教學等觀念。致使學生在學習時,對于眼花繚亂的學習模式,無從下手,只能盲目的跟風報學,導致在長期的模板化教學中,不斷的迷失自我學習的初衷,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點。在新課改之后,推崇的新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是對于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數學史在小學課堂中的實踐教學則充分的表明了其在教學中的優勢與特點。本篇文章就對于融入了數學史的小學數學課堂其在價值與策略方面的實際表現。
一、融入數學史,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中,最難實現的就是如何將枯燥的數學公式以及數學理論進行轉述,在課堂中給學生一種新穎的感覺,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課堂效率得到提升。數學史的融入,恰好為教師在課堂中打開新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媒介,教師可以通過所教授的數學知識,挖掘其發展的歷史背景,在其中尋找趣味的小故事或者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借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他么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真真的對于數學學習有自主積極意識,為以后的學習累積興趣點,以來保持在數學學習中的激情[1]。
二、融入數學史,啟迪數學思維
在數學史進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時,不僅僅是教師用來引導課堂學習內容的工具與媒介,同時如果對于教學史與課堂進行有機融合,還可以達到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作用。在人教版的課本知識選編中,編者非常注重用數學史對于學生學習主觀思考意識的培養,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的將學生的思維進行帶入,然后進行問題的探索,從中既能得到思維的鍛煉也能啟迪學生在數學思維的發散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學高年級下半學期的數學教材中,就通過非常有意思的“七橋問題”對學生的進行引導,從而發現數學一筆畫的藝術色彩,啟發學生的探索意識[2]。
三、融入數學史、感悟數學思想
在現代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中,對于小學年紀的學生來講,生活中接觸的信息量巨大,信息類型的涵蓋太復雜,導致學生在進行思考時,會產生左右搖擺不定的想法。那么學校與家庭通過相關的條件約束,來凈化學生的信息接納的環境因素,但是并不能改變學生對于思想上的認知,那么教師通過數學史中的小故事以及書籍,則可以慢慢的對于學生處理問題時的思維模式進行引導,例如在《九章算術》中的所講述的“園田術”就展示了古人如何求解圓的面積,以及在后來劉徽通過對于圓的面積公式的思考,通過“割圓術”以及“化圓為方”的思想對此圓的面積公式進行了論證[3]。這也就好比類比推論的思想在進行相同問題間處理方法的推理類似,往往教授學生公式以及盲目的灌輸相關理論和布置鋪天蓋地的訓練作業,講授這種思維的構想,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融入數學史,傳承數學文化
在是我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積累中,留下了千年不朽的燦爛東方文化以及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那么在數學的發展歷史中,同樣孕育了數學知識的強厚底蘊。對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史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生能力,同時也是對于數學文化的一種精神傳承,在小學課堂中不斷的營造一種數學歷史魅力感,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傳承,使得學生產生對數學事業貢獻力量的萌動,為我國在數學發展進程中對于數學探索提供新活力[4]。
五、加強師資培訓,實現高效融入
對于數學史在小學課堂中的融入,其發展模式很豐富,不同的教師對于數學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學校開展的數學史課堂中,并不能以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其價值的高低。那么在現實的教學中,就應該加強對于教師的培訓力度,將在課堂中教學時,優秀的教學觀點以及對于數學史融合課堂的優秀案例,進行教學模式培訓,以來增加教師對于數學史應用的能力。同時應該積極組織看展數學史融入課堂新模式的相關探討,在發展進程中不斷的優化與開拓新的高效教學模式。
結束語:小學課堂的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上起到重要的影響。那么對于數學史在其教學課堂中的融合,需要怎樣應用與嵌套相關的數學歷史,對于課堂中實際效益產生著巨大的影響[5]。同時對于數學史的學習以及傳承問題,也是作為教學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為了數學教學與推廣所做出的的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徐曉東.淺析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J].才智,2018,01:157.
[2]王國政.化學微課在農村初中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5:68+70.
[3]鄧文達.對高初中化學教學銜接的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1:21-22.
[4]王春明.關于初中化學反應中“量”的初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4:26.
[5]苗志翔.如何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8,3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