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勝芬
在語文教學中發現,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閱讀能力的水平較比較差。在語文測試中,學生在課內閱讀或者課外閱讀題中失分比較大。外加農村留守兒童居多,圖書匱乏,家庭教育跟不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小學階段要完成的145萬字的閱讀量,農村小學生遠未達到。而市場上課外讀物雜亂,教師無法集中引領閱讀,課外閱讀缺少切實的指導,學生就是放任讀,隨意讀,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令人堪憂。語文學科這一原本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科,卻出現了教師怕教語文、學生不會讀書、不會表達的問題。所以對于在農村小學開展語文同步拓展閱讀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那到底在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語文同步拓展閱讀呢?下面這就這個問題作了以下的分析、論證。
一、了解拓展閱讀教學的興趣點。
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說過,興趣是學生成長中才能的信號與象征,顯示著最初的能力。因而,創設情境,引導興趣,無疑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因此長期以來,小學的各科教學無不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列為首要任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不過教師雖有這種意識,但在課堂上一直以來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流于程式,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教師應該根據課文的特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現代的教學多媒體走進學生的閱讀課堂,拓展學生閱讀的興趣點,使各種學習興趣真正成為學生本身的一種自我學習需要,在情感上表現出高漲的求知欲望和愉悅的成功體驗,將客體的教育學目標“內化”為自身素質,并不斷引導學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發展。例如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前往桂林,此時教室里響起隆隆的飛機聲,由遠而近,學生真像坐在飛機上一樣。到達目的地后,映入眼簾的是風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風光片。學生邊聆聽課文錄音,邊欣賞美景,頓時感到心曠神怡,不少學生還沉浸在那美麗的風光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興趣點的拓展,變“單一語言激趣”為“多個感官體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閱讀學習漸入佳境。
二、開闊拓展閱讀教學的角度。
《新大綱》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本來是最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提高閱讀的質量。如《黃果樹瀑布》可以設計一個風光解說片從美學的角度去欣賞。《三味書屋》,是否可以從教育學、教學論的角度去分析,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比如《水調歌頭》這篇課文,在學習曲子的內容時,有的學生提出不僅可以從音樂上去理解,然后全班合作,配上音樂,長長的一首詩詞很快就能背誦了。這真是體有萬殊,物無一理,不拘一格的語文閱讀教學,從廣泛的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它是建設先進閱讀文化的搖籃。
大閱讀語文教學觀指出:語文教學以閱讀為本,改革舊的耗散性講析模式,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突出全方位的閱讀技巧和能力的指導與訓練,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學生的文化背景積淀,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熏陶。由此,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在狹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不能再重復那條與自己作對的為應試存活的歧路,而應回復鮮活的面目,還自己以本真、生動和精彩!
三、把準拓展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以教材中某一篇課文為點,向“同類”文章擴展。同類可以是題材的同類,可以是文體的同類,也可以是寫作方法的同類。如學了《峨眉道上》之后,我們教師向學生推薦了《挑山工》。學生們在閱讀中把“鋪路人”和“挑山工”進行了對比,發現“鋪路人”、“挑山工”都是普通人,但是他們都有常人沒有的毅力和情操。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觀察生活,寫出自己生活中“鋪路人”、“挑山工”。這樣把拓展性閱讀和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在訓練中提高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
讓課外閱讀根植于課本,既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課外閱讀連接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此外,我們還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推薦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讀物,了解書籍、報刊的分類,幫助學生選擇書報;
四、轉變拓展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
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民主師生關系。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上的權威,過于注重陳述性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記憶和內化,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發展。在開放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開發者,起著導航作用。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倡導自主、民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內心體驗,允許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和發表不同見解。
教師只有轉變了角色,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尊重和理解學生,將他們看成是學習的主人,才能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以人為本、多元的、師生互動的開放式閱讀教學過程。教學時空向課外輻射,拓寬語文教學外延學習語文不能僅靠課堂四十分鐘,應注重課內向課外開放,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時空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農村小學與語文同步閱讀課題在我鎮猶如剛剛種下的幼苗,雖然還未長成參天大樹,但長勢已經令人鼓舞。我們堅信,這個課題會堅持下去,發展下去,壯大下去,最后成為我們武利鎮的一個人人參與的課題,成為一個惠及千萬學生的課題,真正發揚光大語文學科的魅力性,讓我們農村小學語文不再另老師和學生厭煩,重新煥發語文學科以及師生的文化光彩。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研究課題實施方案》,瀏陽市奎文實驗小學課題研究組。發表于 2006-8-31
3、朱萍.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指導策略[J]. 新課程(教研版),2009(11)
4、施建平.《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
5、《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研究》,泗陽雙語實驗學校,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