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有研究數據顯示,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大約有500余種,菌體重量約為1.0kg至1.5kg,其中厭氧菌占到了90%至99%以上,而需氧菌僅占總量的不超過5%。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是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的,這種平衡構成了腸道的生物屏障,它們彼此制約消長。有研究表明,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大量使用、長期慢性疾病、手術或創傷、激素、抗腫瘤藥物菌群失調引起的腸道疾病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應用新鮮糞便涂片染色快速檢測細菌的量以及球菌和桿菌的比例,是盡早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的一個非常有效的依據。那么,糞便涂片檢查要怎樣應用于腸道菌群失調患者中呢?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何謂菌群失調以及為什么會使腸道菌群失調呢?
菌群失調指的是機體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種菌種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菌種間的比例出現大幅度的變化而超出正常范圍的狀態。這種狀態進一步發展,機體就會出現一系列臨床病癥和體征,被稱為菌群失調癥或者菌群交替癥。
那么,什么會使菌群失調呢?引起菌群失調的原因有很多,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除抗生素本身毒副作用外)是主要的誘因,抗生素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殺滅了有益菌,破壞了正常的微生態平衡,引起菌群失調。部分疾病也可引起菌群失調,如胃酸缺乏、肝硬化、胃腸腫瘤等。除了抗生素和疾病,手術、激素、同位素、放射線和免疫抑制劑的大量使用,都可以造成菌群失調。
其次,我們要弄清楚糞便的組成以及糞便涂片檢查的主要目的?
糞便中細菌數量、形態、種類、比例與腸道菌群處于平衡還是失調狀態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糞便菌群涂片能快速診斷腸道茵群失調,為早期預防、治療提供線索。
糞便主要是由3/4的水以及1/4的固體組成,其主要成分為未消化的食物、食物分解產物、細菌、膽汁、消化道分泌物和有形成分。
糞便涂片檢查的主要目的為:①了解消化道以及消化器官是否有炎癥、出血和寄生蟲感染等情況,間接或者是直接判斷胃腸道疾病的類型;②0B試驗作為消化道腫瘤的過篩試驗,可以間接判斷消化道潰瘍以及惡性腫瘤;③根據糞便的性狀和組成,了解消化狀況,借以粗略地判斷胰腺外分泌功能;④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致病菌以防治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糞便涂片檢查標本的采集與處理?
首先是標本的采集,糞便涂片檢查采用的是自然排出的糞便,對于無糞便排出但是又必須做糞便涂片檢查的患者,可以應用肛門指診或者是采便管來采集標本。在采集標本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項:①標本容器:帶蓋、干凈、干燥、無滲漏、無吸水性,細菌學檢查:滅菌容器;②標本的采集量:常規性檢查:約為5g,集卵檢查以及血吸蟲毛蚴孵化:約為30g;③標本的采集部位:要求為含粘液、血等異常成分的糞便,取材時不能從一個地方選取,應從糞便的表面不同部位,深處及糞端多處取材;④標本的送檢時間:應做到隨送隨檢,1小時內檢查完畢,對于阿米巴滋養體不僅應立即檢查,還應做好標本保溫;⑤檢查蟲卵:應使用透明薄膜拭子或者是棉拭子,患者于晚12時或清晨排便前自肛門周圍褶皺處拭取,立即鏡檢;⑥檢查寄生蟲蟲體及蟲卵計數:應采集24小時糞便;⑦隱血試驗化學法;受檢者應素食三天,同時還應禁止服用VitC以及鐵劑等干擾試驗的藥品;⑧灌腸或服油類瀉劑的糞便是不適合作為檢查標本的。
糞便涂片檢查的方法?
糞便涂片檢查可分為兩種,既薄涂片以及厚涂片。薄涂片的操作方法為:①首先在滴一滴生理鹽水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②用牙簽挑取糞便標本,置于先前的生理鹽水中涂勻,直到無明顯的塊狀物;③再緩慢蓋上蓋玻片,操作時應避免產生氣泡,涂片厚度以透過糞膜能隱約看到書本上的文字為宜。厚涂片的方法為:①將玻璃紙剪成22mm×30mm大小的小片,放置于甘油-孔雀綠溶液葉中,至少浸泡24小時,直到玻璃紙呈現出綠色;②取適量糞便標本,置于載玻片上,蓋上浸泡好的玻璃紙,小心輕壓,使糞便鋪開成約20mm×25mm的糞膜;③糞膜變透明,視野更清晰,蟲卵也更容易檢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