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彬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醫療水平明顯提高,臨床麻醉的醫療質量隨之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大大提升。近些年,以患者為中心的圍術期患者之家(PSH)以及舒適化醫療理念相繼提出,促進麻醉學的進一步發展,也是麻醉醫生轉變成圍術期醫生的機遇與挑戰。那么,麻醉醫生如何才能成為圍術期醫生呢?
注重麻醉科科普教育,展現麻醉醫生在圍術期中的作用
社會上,普遍對麻醉存在一種神秘感,也有的人對麻醉有誤解,甚至是偏見,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1)有人認為麻醉十分簡單,術前打一針,讓病人睡上一覺,麻醉藥增加越多,效果越好;(2)也有些人對麻醉存在恐懼心理,害怕麻醉不安全,或者是有并發癥,擔心麻醉對身體健康有影響;(3)也有人不了解現代麻醉學的應用領域,不僅可實現手術無痛目標,而且還涉及術前評估、術中保駕護航以及術后鎮痛等方面。
基于此,麻醉醫生想要轉變為圍術期醫生,就應該加強對不同人群的麻醉相關知識科普教育,建議借助傳媒以及術前宣教的形式進行宣傳,特別是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例如,創設微信麻醉科的科普公眾號,建立“微博大V”等,一方面,向醫護人員進行宣傳介紹,另一方面,向非醫療人員普及麻醉知識。手術前,采取合適的方式宣傳麻醉知識,因其與病人切身利益相關,故而家屬及病人都會認真傾聽,效果更好,且經口口相傳,慢慢擴散。
建設麻醉門診,注重術前訪視
建設麻醉門診,可大大拓寬麻醉醫生的執業空間以及知識面與視野,走出手術室,為成為圍術期醫生奠定基礎。麻醉門診中,需要評估病人耐受麻醉及手術安全性,主要包括6個方面:(1)評估重要器官功能,如心、肝、腎等,判斷病人對手術與麻醉的耐受程度,且預估初始誘導劑量,為麻醉誘導期的平穩提供保障;(2)預測不良反射、出血、過度應激反應等發生幾率,判斷心、腦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系數;(3)預測術后恢復中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如疼痛、惡心嘔吐、煩躁等,并且制定預防與處理辦法;(4)預測術后腦功能障礙發生情況,并且制定可行的預防與處理措施;(5)判斷病人是否能夠進入到術后快速康復流程;(6)評估患者術后是否需送至ICU病房。
若是醫院沒有條件建設麻醉門診,應該注重術前訪視,按照上述標準,完善術前訪視制度,為麻醉醫生提供充足的術前訪視時間,防止走過場現象。
通過建設麻醉門診以及加強術前訪視,術前多多與外科醫生交流,促使外科醫生更加信任、需要麻醉醫生,準確評估手術的風險性及療效,判斷手術的最佳時機,選擇與病人相符的手術方法。針對重癥病人,外科醫生在手術前與麻醉醫生進行交流,商量的內容不單單是麻醉方法,而應該涉及手術是否能做、該不該做,這樣,有助于麻醉醫生轉變為圍術期醫生。
加強人文關懷,圍術期中細化麻醉管理
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強調生命內在質量,加強對人的關懷,本質在于人文精神的回歸。整個圍術期,麻醉醫生的服務質量是影響手術療效的重要因素,甚至影響疾病轉歸。因此,麻醉醫生應該注重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給予病人人文關懷,讓病人安全度過圍術期,體現麻醉醫生在圍術期的價值。
術前,強調心理疏導,根據手術類型,指導病人禁食,綜合考慮病人的病情和手術需要,合理用藥,為手術做好準備工作;術中,由于病人進入陌生的手術室,容易出現恐懼、獨孤等感受,此時,麻醉醫生應該告知病人麻醉的安全性,且準備充分,無需擔憂,指導病人保持舒適體位,介紹麻醉中可能產生的不適感和注意事項,獲取患者信任與配合;術后,加強心理干預,并且根據疼痛程度,科學鎮痛,減輕病人的痛苦。
落實多學科疼痛管理,促進麻醉醫生向圍術期醫生轉變
如今,醫學人文理念大肆推廣,國內國際上已經達成共識,未來的醫療發展方向應該是“舒適化醫療”,其中,對于圍術期,不容忽視的是術后疼痛干預。術后疼痛若是控制不佳,可能影響全身狀況,導致各種并發癥,如肺不張、心肌缺血、代謝酸中毒等,不利于切口愈合,影響轉歸。麻醉醫生以此為契機,走出手術室,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術,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協同醫務人員,采取可行的方法鎮痛,減輕病人疼痛感,也有助于麻醉醫生轉變成圍術期醫生。
組織麻醉醫生的規范化培訓
為了從麻醉醫生轉變為圍術期醫生,必須加強對麻醉醫生的培訓,不僅需要掌握麻醉相關知識,而且掌握圍術期病人的身心特點及醫療服務需求,更夠很好地完成圍術期醫生的工作?,F在,很多醫院一般采取“3+2”模式進行培訓,就是指3年專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2年亞??漆t師規范化培訓。
綜上所述,麻醉醫生不僅要做好手術室麻醉工作,而且應該為病人的生命保駕護航,承擔術前評估和宣傳工作,負責術后鎮痛以及隨訪等工作,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由麻醉醫生轉變成圍術期醫生,優化圍術期的醫療團隊,更好地開展醫療工作,提高醫療水平,保證臨床療效,為病人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推動醫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