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依不同性別或能力,混合編成若干小組(每組約2至6人),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導,共同努力學會教師每節課安排的內容,并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小組合作學習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優點多多,它有著傳統教學那種單一單向的教學方式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它一改過去教師“獨霸課堂”、“滿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課堂氣氛的沉悶,在發揮學生的潛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有其獨到的優勢,同時加強了學生間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合作學習有利于因材施教,彌補了教師由于班額大而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不足,實現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及實踐和發展的目的。
小組合作學習盡管有如此多的優點,在數學教學中使用頻率也很高,但不可否認也存在著許多的低效現象,如條件不成熟,時機不適當;分組不合理,規則不明確;目的不明確,缺乏過程控制;缺少反饋和交流等。
那么,怎樣才能解決以上問題,走出這片沼澤,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教師課前認真備課,根據具體教材,抓住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各種契機,精心預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合理分組,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創設情趣,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內容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學生自主探索或動手實踐的地方安排小組交流;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究。結果由于條件、時機不當,收效甚微。
筆者認為合作學習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有吸引力的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開放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不是什么內容都要合作、什么時候都能合作。比如課堂一開始的情景引人,好的情景引人入勝能很好的吸引住學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創設一種數學活動的情境,在活動中,教師既很好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又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一邊參與活動,一邊在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的數青蛙的兒歌中,當學生發現兒歌中蘊含著數學規律,讀不完兒歌時,我不失時機的設問,“你能用一句話表示出這首兒歌嗎”,雖然前面已經出現過找規律的數學題目,學生也都能覺察出這是一個規律性題目,但是要他們能夠很快的說出這個規律還是個難點,他們想表達卻苦于表達不出來,這個時候適當引導他們合作學習,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這個規律。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通過合作他們會想到用字母X的代數式來表示。就這樣學生不斷地在思考問題中體驗、領會了數學規律,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因此,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就要因題而異,通過巧妙的誘導,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學“整式的加減”時,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題:化簡并求值3a2-2a(a-3b)-3b(2a+b)+3b2,讓學生來考考老師,讓他們任意報一些a、b的值,因為知道它化簡的結果是a2,所以無論學生報的數有多大或多特別,我都能很快說出這個代數式的值,在學生的“驚訝”之余他們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老師如此神速?這里面肯定有什么奧秘?”學生們帶著渴求的心理想去探索其中的規律,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他們的合作學習,結果很快知曉原來是先化簡再代入。通過小組合作自己找到答案,讓他們覺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信心大增,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了。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的意見出現分歧時,適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不同觀點的學生展開爭論,引起思維碰撞,學習效果更為有效。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我出示了這樣一道習題:一張正方形紅紙,邊長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是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最多可以做多少個?要求學生先自己讀題,理解題意。一位學生讀著題不由叫出聲:“如果問題中沒有了‘最多’就不好做了。”“是這樣的嗎?解決這個問題與最多有聯系嗎?”有的學生覺得沒有什么聯系,這個時候我抓住機會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再在小組里討論交流,經過幾番面紅耳赤地爭論,最后得出結論:有“最多”兩個字,說明剪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二、合理分工,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而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簡單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簡單地搭配不免會存在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在課堂中,還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合作討論,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甚至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或者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組成員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
筆者認為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當小組長會比較好。小組長主持小組活動,按小組學習要求,組織大家交流、爭辯、實踐等。每次學生的合作學習由小組選出一名代表,作為本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這給了那些反應較慢,表達跟不上節奏,羞于開口的學生一個鍛煉機會,選小組“代言人”也可以讓學生在討論時學會傾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合作。
對“代言人”來說,他能獲得伙伴們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滿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會努力做得好些。另外,因小組的不斷變動,“代言人”也不斷變化,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自己的特長成為小組“代言人”,也就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一種成就感。
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四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也離不開實踐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操作活動,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引導操作時,要有意識地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一個空心圓柱,一個和圓柱等底等高的空心圓錐,沙子、水),讓他們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究圓錐的體積。學生興致盎然,有的兩個一組先用水來實驗,有的四人一組用沙子來試驗,有人操作,有人記錄,根據結果再討論、推測,最終得出結論……這樣的合作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智慧,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作用,也大大增強了學生協作互助的合作意識。
三、巧妙設疑,激發合作欲望
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不分主次輕重,每節課都用合作學習,并且認為一節課內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學誤區。有的學校在讓學生合作時常會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沒有按老師設定的目標進行。有的在埋頭寫作業,有的在三三兩兩、津津有味地閑聊題外話,有的因害羞內向而沉默不語、獨自發呆。事實上,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形式上簡單地讓學生湊在一起。這種情況已經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常見到有些老師給學生發布完“下面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不指導、監控學生的交往活動。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熱情的幫助,在小組中巡回指導,提供必要的啟發、幫助和建議,必要時參與其中,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良好合作氛圍,而不能作為一個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組討論交流。
“學源于思,而思源于疑。”課堂合作學習中應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鼓勵學生合理猜想,經歷觀察、實驗、歸納等數學活動,尋求證據,獲得結論。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片,他們能說出每個角都是90°,內角和是 360°,然后要求學生將長方形沿著一條對角線剪開,使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再追問學生: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么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呢?你能驗證嗎?學生都能非常快的回答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但是要他們驗證會覺得有困難,于是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尋求多種驗證的方法。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通過合作學習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每一個三角形的度數,算出三個內角和大約是180°。
2.把三個內角剪開拼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平角(180°)。
3.用折紙的方法將三個內角正好拼成一個平角。
盡管以上驗證方法,有的不夠嚴密,但都體現學生集體的智慧,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去合作討論,大大激發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共同探索、合作解決問題的欲望,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又如當要概括學習內容、發現規律、提取思維精華時,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積極地去發現,主動地去探求,自覺地去運用 。從而不僅理解知識,更重要是學會了方法,鍛煉了思維,培養了能力。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了觀察、比較 、發現、歸納等方法。
教學“年、月、日”時,上課一開始我就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小明今年12歲了,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正常的一般每年都會有一個生日,學生在問題懸念的驅使下不僅能主動探究,而且產生了交流與合作的需要。這時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既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又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研討,得出“四年一閏”的規律。學生對規律就會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組織討論交流,及時反饋
合作學習是為了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為了小組的集體榮譽而積極合作、共同討論、交流信息,最后達成共識。這是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可是很多情況下,討論沒有結果,或者學生有結果,但缺少反饋機制,交流不足,不能達到相互激發思維的目的。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核心,小組討論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決定合作學習效果的優劣。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好討論的契機,選擇好討論的內容,使討論成為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合作交流、參與互動、發展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當知識出現難點、疑點,而使學生思維受阻需要幫助時,或優秀學生提出新見解而其他大部分學生不理解時,教師不能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當及時抓住學生憤悱心理,組織小組討論,促使學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教學“正方形”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我讓學生幫老師設計花壇: 在一塊正方形的花壇上,欲修建兩條直的小路,使得兩條直的小路將花壇平均分成面積相等的四部分(不考慮道路的寬度),你有幾種方法(至少說出三種)?一般的學生都能想到兩種,就是對稱軸的兩種方法,對于第三種學生會感到束手無策,教師抓住時機組織小組討論。學生會積極的拿尺子鉛筆在紙上畫,小組之間熱烈的交流著各種不同的方法同時驗證著這些方法是否正確,一定時間后讓學生再次討論歸納:這些方法有相同之處嗎?學生們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望 投入到創新學習的活動中去。并及時反饋學習心得。
最后,作為合作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實施這種學習方式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個成功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如具備對異質性小組進行調控、促進等組織技能,及時地診斷與處理問題,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能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進行幫助,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調控和促進。通過新課導言的設計,問題情境的創設等,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愿望。在合作學習中,要巧妙地把你對學生個人和小組行為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從而激活學生的互動技能和社會技能。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盡量多走動,多觀察,多傾聽,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過不斷地指導,長期地熏陶,通過相互探討,不斷反思,不斷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出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