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顯兵
一直被冠以“教育者”并自詡為“文化人”的我們,面對什么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該怎么創建和展現,是不是真的能說清道明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文化建設始終是學校發展的重要項目,真要說起來,可謂萬般頭緒,又千纏百繞,不知從何說起好。文化的內涵,涉及物質與精神、思想與行為、制度與人文等,諸多方面,如汪洋傾瀉,似繁星滿天,浩廣而繁,難尋起始,也無終結。各個學校,不同的校情,不同的歷史沉淀,還有不同的發展理念,所以要想有統一的文化模式是很難的。
近幾年,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特別是兩年來走遍東西南北中各大教育大市的名校,觀摩了這些名校的文化建設,讓我理開了一個小頭緒,就如將沉重廣闊的綠色地毯掀開了一個小角,一窺其中絢麗的美景。結合自己在學校實施的文化建設設想,更讓我展開了對學校文化深入地思考,且將一點心得標注如下,以作備忘:
一、學校文化的內容
要了解學校文化的內容,先應知道什么是文化。通過網絡注解我查到:文化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沉淀物。
就我的理解來看,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它包含著物質,也囊括了精神層面。從學校文化的角度看,其內容應包括校園環境建設和設施設備方面的物質文化層面,學校制度管理方面的制度文化層面,以及學校師生精神風貌和理想志向方面的心理文化層面。它蘊含著學校物與人、靜與動的全方位內容。
從當前的學校現狀來看,現今學校的物質條件已沒有多大問題,只要打造出文化主體來,物質基本上可以滿足其表現。而最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形成學校的文化。個人認為,學校的文化應體現于人的思想,進而表現在人的行為上,它具有良好的價值導向作用。簡單來說,就是文化應內化為人的思想,外顯于人的行為。學校文化的核心不在于物質上,應著眼于人的內在思想與外在行為,也就是精神和意識形態上。它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的管理制度、學校的課程實施,以及學校師生的思想行為表現等。
二、學校文化的挖掘
理解了文化的內涵與內容,那么,如何挖掘一個學校的文化呢?
有一位授課的教授在講文化建設時,以學校“校訓”的來源上作了一個詳細的例說,他說校訓可來源于中國典籍、來源于西方圣經、來源于自主獨創等,這給了我一個啟示,挖掘學校文化是不是也可從學校歷史、地方文化、傳統文化中著手呢?
無論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老校,還是甫建落成的新校,都能從這此角度去挖掘。老校重在積淀,它有精髓的東西可拿來傳承發揚,如校史沿革、創造過的輝煌、歷屆的優秀學子、卓有名望的教師,都可用于學校文化的精神核心來傳承。像青島十七中,六十多年的建校史,悠久的歷史很自然的成為學校文化的主體。當然,一些學校也可在過去的基礎上來個華麗的轉身,以過往為基石,蝶變為新時期的改革先鋒。新校重在時代創造,融合時代教育理念,結合周圍可利用的文化資源,整合、提煉、內化為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現代感較濃的文化發展核心,如當地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的融煉,地方特色、師生需求的應合,都可挖掘出新文化的核心來。如神龍小學的車文化,與企業、與時代相融合,開創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在核心價值觀滿天飛揚的今天,學校文化自然要體現其核心價值,也只有有核心價值的文化才能成為長久的學校文化。由此,學校文化的挖掘在展現其歷史傳統時還應注意體現其時代特質,讓其在傳承中有創新,從而擁有更加悠長綿遠的未來。
同時,要挖掘學校文化,還要重視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參與。只有集思廣益,文化的挖掘才能往更深更廣處前行,才能成為大眾認可的文化核心,才能進一步在大眾是得以內化,形成具有傳承性、發展性的學校文化。
三、學校文化的展現
從思想到行為,不管是內化還是外顯,文化無所不在,無所不現。它的展現還在于逐漸熏染的功用上,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僅憑一時興起的活動來展現。需要將物質刺激與精神熏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循序漸進與螺旋上升且四周輻射式的展現形式。
對此,有幾個很有效的展現方式和節點:將校史、名生名師事跡、校訓校歌等利用新生入學、畢業典禮、成年儀式、升旗活動等時段進行闡述學習,使學校文化迅速地進入學生視野和心靈。此外,學校環境的布置,課堂教學的實施,日常教育的管理,都可讓學校文化展現出來,讓學生時刻生活在學校文化中,通過外在的觀感和行為逐步內化,由文化中的人變化有文化的人。
我個人認為,學校文化的展現不僅在于外在的表現上,還要通過師生的范演和榜樣的樹立來體現。它應有一種潤物無聲的美好功效。學校文化的展現還應摒棄功利化的內容,重視精神層面的愉悅提升,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樣的學校文化才符合學校長遠發展的需求。
四、一點困惑與彷徨
可以說,每一次關于文化建設的學習和觀摩都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對學校文化有進一步地認識和梳理。但在學習中,我也產生了一些困惑乃至有一些彷徨。
現今社會中,許多學校追求特色發展,并且將特色作為學校文化的核心來抓,這是不是顯得片面?還有一些學校更是“捏造”特色,一味仿照,為了吸引外界眼球,特別是應付上級檢查,不管特色符不符合學校實際,這種特色怎么能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呢?
還有當地方文化積淀不深時,又缺乏深層次的挖掘探索,進行“剪貼、組合”,“拼湊”出學校文化,這種現象在當前浮躁的社會文化現狀中尤為突出,特別是有的學校本身沒有什么文化積淀,當地的文化特征也不明顯,結果“拼湊”出的學校文化雜而無序、紛繁無主,興一時之光,適一時之趣,也得不到長遠的傳承。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才能打造出優異的學校文化呢?
此外,商業的滲透對學校文化也有較大影響,有利也有弊,其中的度如何把握?
總之,正如前面所說,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是形而上的東西。它需要積淀,更需要在傳承中發展。我真心希望每一個學校管理者,能重視文化建設,學好用好文化,使每一所學校都能形成自己獨有的、優秀的學校文化,讓全體師生從中受益,更讓學校這個文化陣地將文化傳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