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慶一
摘 要: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戲曲是人文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因此國家和教育領導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提出了“讓戲曲進校園”的新要求,從而讓青少年在接受文化知識的同時欣賞戲曲藝術的美,感受戲曲藝術獨有的魅力。本文就戲曲進校園進而展開探討,并提出相關策略,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增添一份活力。
關鍵詞:戲曲藝術;青少年;校園
引言:早在2016年中央教育部就提出了“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的倡導。而在經(jīng)過歷史不斷演變的今天,弘揚傳統(tǒng)文化已然成為了堅定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nèi)容,而作為我國有效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戲曲以其獨特的藝術色彩和魅力贏得了眾多人的關注。因此,把戲曲引進校園不僅是中國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渠道,而且也是戲曲得到有效傳承的最佳契機。
戲曲進校園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學生藝術審美素養(yǎng)
從戲曲本身來講,它是一種以審美為表現(xiàn)方式的藝術。因此將戲曲引進校園,學生會通過戲曲的欣賞和學習,不斷了解戲曲的藝術特點,從而延伸到自身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1]。如戲曲臉譜的審美表達,一張小小的面部從面貌設計、顏色添加以及一筆一畫的工藝雕刻,都具有不同的審美體現(xiàn)。比如從顏色來說,中國傳統(tǒng)戲曲臉譜的各種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其中紅色代表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黃飛虎、關羽。藍色代表剛強、驍勇、有心計的人物性格,如竇爾敦。黑色代表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綠色代表頑強、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黃色代表梟勇、兇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等等。學生會因為這種色彩象征,從而一眼便能辨別出善惡美丑、聰慧愚蠢。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
學生在欣賞戲曲的表演的時候,通過視覺的沖擊來實現(xiàn)思維的拓展和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因此,若讓戲曲引進校園,實際上就可以鍛煉學生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人民音樂教育出版社教材為例,如《二進宮》,教師可以引申到二進宮的劇情講解:故事講述了明穆宗(隆慶帝)死后,太子(朱翊鈞,即后來的萬歷皇帝)年幼(時年10歲),李艷妃(歷史上稱為李貴妃,朱翊鈞即皇帝后晉升為李太后)垂簾聽政。其父李良(原型為武清伯李偉),蒙蔽李妃,企圖篡位,定國王徐延昭(原型為明朝首輔徐階)、兵部侍郎楊波(原型為兵部尚書王崇古),于龍鳳閣嚴詞諫阻,李妃執(zhí)迷不聽,君臣爭辯甚劇,不歡而散。李良封鎖了昭陽宮,使內(nèi)外隔絕,篡位之跡已明。徐、楊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進宮進諫。此時李妃已悔悟,遂以國事相托。后楊波發(fā)動人馬,卒斬李良。《二進宮》描述的是探皇陵后,徐延昭(又做:徐彥召)、楊波(又稱:楊侍郎)復入后宮,竭誠奏導。李后深知徐、楊忠誠可托,威望骨鯁,足以懾服國丈。遂將幼主托付徐、楊,以固明室社稷。這樣學生在欣賞表演時,會立即想到故事情節(jié),從而會在腦海里去想象具體的畫面,并會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
戲曲進校園的具體措施
集中組織優(yōu)秀戲曲劇目演出
要讓戲曲走近校園,必須就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視野從多媒體技術的視頻播放擴大到真實的戲曲舞臺,從而與戲曲有一個“親近”的接觸。所以學校領導就要發(fā)揮自己的領導能力,在結合實際的前提下集中組織優(yōu)秀戲曲劇目的演出。可以邀請一些京劇大師走近校園,為師生講解與戲曲相關的知識,并與師生展開對話交流,使教師和學生同樣走近戲曲。或者是一些戲曲專業(yè)的學生團體來到校園中進行相關節(jié)目的表演,從舞臺到服裝,從音樂到表演,來進行一個完整而又精彩的表演。這是讓戲曲走近校園的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青少年們感觸最深的時刻[2]。
廣泛組建戲曲社團
在對戲曲有一定的學習和了解后,學校可以組織各個年級在主任和教師的帶領下形成專門的戲曲社團,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選擇不同層次和等級的社團。然后從戲曲的服飾、聲色、道具以及妝容來分成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并讓廣大師生積極參與進來,主動學習和了解與戲曲相關的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另外,社團也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活動,如戲曲的手抄報制作、繪畫、服裝設計、戲曲知識普及宣傳等等,營造濃厚的戲曲校園環(huán)境,讓所有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感受戲曲的魅力。學校也可以在一些藝術節(jié)上讓各個社團進行戲曲節(jié)目的表演,各個社團開始精心編排自己表演的節(jié)目,然后進行排練,最終在活動上各自表演戲曲。這不僅會讓藝術節(jié)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以往的傳統(tǒng)形式而更具多樣化,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學生對戲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戲曲多范圍的傳播[3]。
結束語:戲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當時時代下人們智慧和努力的結晶。而在不斷更替的時代面前,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正遭受著人們的遺忘和流失,因此戲曲進校園活動為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同時,學生在戲曲活動的影響下,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鍛煉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的長期且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添丁. 戲曲進校園 文化植心中[A]. .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4.
[2]趙鳳霞.淺談如何讓戲曲真正走進校園[J].戲劇之家,2019(09):34.
[3]孫蕙.戲曲進校園 發(fā)展邁大步[J].當代貴州,2018(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