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琳



幼兒科學教育是教師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主動探究、幫助幼兒形成科學情感和態度,掌握科學方法,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科學經驗的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其具體目標包括: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活動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幼兒處于人生的最初階段,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完善,通過科學教育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與好奇心,能夠為幼兒以后接受學校科學教育乃至終生酷愛科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就為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與弗雷德一起探索》系列教材最大的特色與亮點就是以故事為線索展開科學教育。故事中塑造了小螞蟻弗雷德和他的好朋友保羅,以他們的生活、游戲場景架構科學教育的內容,通過故事巧妙編排兒童學習科學的場景,在小螞蟻弗雷德和保羅的帶領下,與他們一起游戲、提出問題、動手嘗試,踏實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索之路。
教材中所展現的科學實驗都來自于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情況,在游戲實驗中拉近幼兒與教師的距離,實驗材料豐富多樣,準備簡單全部來自源于日常,材料準備時實驗已經開始,幼兒通過眼睛觀察物品的顏色、形狀,鼻子聞物品的氣味,小手觸摸物品的觸感、質量等,產生對實驗探究的期待和參與實驗的動力。
如何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首先教師自身要有創新精神。如果教師的思想僵化,觀念傳統,教法陳舊,不僅不能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反而會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教師應多肯定和贊賞幼兒的創造力,具備引導和啟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知識和能力。 第三,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職責是輔導幼兒的創造活動。“輔導”意味著“指導”“提供機會”,并且是“敏感地而不帶任何干涉地給予幫助”。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充分的語言表達與交流的機會。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語言交流、語言表述,是培養其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和途徑。3至6歲的幼兒還處于學習和掌握前文字的階段,所以說話就成為他們表達自己的思維活動與思維成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同時,由于人的語言表述和思維是同步進行的,而且許多人在說話時又能激勵自己的思維進入高速、高效運作的狀態,因此不少具有創新的想法就是在說話、交流的過程中萌發出來的。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采用語言交流與表達的形式對幼兒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其主要策略就是要求幼兒在用語言描述時要言之有物,有內涵,有思想,有觀點,有想法,有感受。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提問時,要給孩子們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答案應是多元的,具有多種可能性。例如,教師在提問時可將許多原來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反過來提,盡量增加促使幼兒進行創新思維的要求,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創新思維的目的。
故事和游戲對幼兒而言是探究的主要動力,希望我們可愛的孩子在小螞蟻弗雷德的陪伴下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一起成長,為孩子們的智慧發展添上一筆濃重的油彩。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