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給相關國家帶來的是有效投資,外媒所報道的一些國家債務問題,與“一帶一路”建設及其項目沒有必然聯系。共建“一帶一路”項目要經過企業科學的可行性研究和嚴格的貸款審核,都有資金比例要求和資金回報要求,也都有資產負債率約束,否則項目是通不過的。
舉債是經濟發展重要手段。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又沒有足夠資金興建這些設施,因此需要貸款發展。中國的貸款對于這些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基礎設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那么債務融資就是發動引擎的燃料。當然,承擔過多債務時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效應。
“一帶一路”初期海外項目融資大都由中國單獨提供,沒第三方參與,這很容易被外界理解為不透明。如今,“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推行過程中引入更多融資主體、降低中資占股比例,這樣既可以分擔經濟風險,也可以分擔政治風險。
過去的五年,中國政府一方面推動亞投行、絲路基金等融資平臺建設,另外一方面,積極鼓勵基于BOT形式的PPT模式,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同時,“一帶一路”越來越重視能夠發揮軟聯通作用的輕資產項目,這些項目的主體往往是民營企業、跨國公司。
目前,中日首個第三方市場合作項目有望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所開展的項目上實現,重點項目包括智慧城市建設和連接曼谷素萬普那機場、曼谷廊曼機場和芭提雅的烏塔堡國際機場的機場高鐵。此外,沙特已同意注資100億美元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方對此表示支持,巴基斯坦對中國貸款的需求將隨之減少。
“一帶一路”不是陷阱,而是機遇。“一帶一路”作為新生事物,遇到問題的同時也在不斷調整適應。在接下來精雕細琢的“工筆畫”階段中,將更加注重項目在債務關系上的可持續發展性,確保協議可行性并謹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