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截至2018年6月,我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造24.4萬個就業崗位,僅僅對外承包工程合同總金額高達5000億美元,中國還以技術賦能形式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這些國家提升公共服務。
吸納大量的勞動人口,尤其是青年勞動人口,進而解決各國迫切的就業難題,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重要意義。
新興經濟體物質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后,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大多涉及基礎設施的完善,從清潔能源、水和衛生設施,到醫療、教育和可持續城市等相關目標。然而,基礎設施與可持續就業創造、就業與穩定之間的聯系卻鮮少觸及。
對失業或缺少經濟保障的擔憂是導致政治壓力的一個來源,正是這種政治壓力塑造了全球,尤其是歐美國家目前變幻莫測的新常態。在相對貧困的新興國家,失業問題特別是快速增長的青年勞動人口的失業問題,可能造成政局失穩。
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對創造就業而言至關重要,這不僅限于為建筑行業創造就業崗位,而且還將提高貿易效率和生產力。例如,自中遠海運集團接手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業務以來,不但沒有無故解雇工人,反而直接提供和創造就業崗位2600多個,間接提供和創造就業崗位8000多個。曾經的危機債務危機重創希臘,但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附近的商鋪和公司合作伙伴不僅沒有倒閉,生意還越來越紅火。
美國研究報告表明,每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帶來1.3萬-2.2萬個就業崗位,而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創造潛力將更大,在實現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有望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除了就業機會的提升外,“一帶一路”建設也為勞動力素質提升帶來了新機遇,國際勞務合作、留學、人才交流和國際移民成為各國人力資本提升的重要途徑。
隨著中國國際勞務市場的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勞務合作,開始由低端勞動密集型勞務輸出向技能型、知識型中高端人力輸出轉型。作為投資主力的中央企業,雇傭當地員工的比例占到85%以上;通過中資企業技能培訓,委托中同高等院校留學深造等方式,當地員工的技術水平,操作水平和知識能力都得到了不斷提升。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也為國內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4-2016年市場職業供求數據,以“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相關行業的就業需求旺盛,重慶、鄭州、西安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城市的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及跨境電子商務相關行業的職位有較大幅度增長,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市的勞動力市場活躍度也有所提升,上海、天津、寧波、湛江、廈門等港口城市國際貿易相關行業的就業也顯著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