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參加“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青年代表回信,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勉勵他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努力。
中外青年之間的學習、溝通,從來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大局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習近平主席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就是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面對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青年學生的演講中。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關鍵在于青年之間的交往。
5年來,中國不斷推動和加強與其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溝通,積極建立各個層面的教育合作。中國教育部及各級教育系統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推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教育合作;2015年10月,“一帶一路”相關8國47所高校在甘肅敦煌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截至2017年,聯盟成員已達到148所高校,涵蓋27個國家。目前,一共有46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實現了學歷學位互認,其中有24個同家都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
近年來,中國政府獎學金吸引力不斷提升,獎學金向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傾斜。中國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達到了31.72萬人,占來華留學生總人數六成以上。來華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與此同時,我國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人數為6.61萬人,增幅達15.7%,其中國家公派留學生3679人,涉及3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說: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早在“一帶一路”建設初期,就有學者使用“一帶一路人”“絲路新使者”“絲路新通使”等相關概念,而“絲路人”是對過去各種“一帶一路”參與者稱謂的總稱。
“絲路人”的中堅力量,是“青年絲路人”,是“一帶一路”的青年命運共同體。各國青年用欣賞、互建、共享的觀點看待世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命運共同體,則是回答一個時代之問:青年如何與國家、社會、世界同行?
青年將成為“一帶一路”這場新時代的全球性運動的中堅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是這一代青年人的際遇和機緣、責任與光榮。
鏈接
2018年5月,《“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一書由北京大學研究生會與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全球互聯互通研究中心組織青年學者、學生骨干、行業青年精英等共同參與完成。該書圍繞青年與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五大主題,通過理論研究、訪談實錄、實例展示等方式,呈現各國青年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與看法。
在進行研究、采訪、調研之后,該書編者總結和提煉出“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進行運作的一種模式:知一行.創。知,是教研一體;行,是多元實踐;創,是開拓創新。
“知”方面——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重在培養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官員。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在全國首設“國際組織實習就業”專題班,為學生獲得在國際組織工作和實習的機會、通過國際組織作貢獻邁出第一步。
“行”方面——北大的劉廷梅同學成為—名光榮的國際維和戰士,在東帝汶執行維和行動,表現優異,獲得聯合國和東帝汶的雙料勛章。宋璽同學成為—名女特戰隊員,參加了亞丁灣海上護航行動,參與了解救在索馬里海域遭遇海盜襲擊的船員。中國青年志愿者參與到西亞北非難民的援助活動。
“創”方面——孟文婷博士正在研究聯合國維和行動、海外風險保護、國際救援等多種安全模式,進而探宄“一帶一路”的安全維護模式。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致力于解決病媒生物和外來物種防范、跨國農業合作、生物質能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北大的以色列留學生高佑思和中國學生方曄頓,聯合創造了跨國體育產業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