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菲
紛雜的世界每分每秒都在飛速發展,這樣的變遷對于課堂與教學也不例外。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早已不再是書面上的逐句解析,而是帶領學生開拓未知的鑰匙。作為一名在與時代同進步的青年英語教師,在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科魅力對學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課堂的界限。“世界人”的概念或許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還略顯抽象籠統,但核心素養的構建始于足下,扎根于教育之中。對于挖掘英語學科魅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淺談如下:
課堂互動,讓學習思維“活起來”
不同于過去中規中矩的思維模式,如今的課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勇于提出質疑的思維。以上這些思維一定程度上來自西方文化思想,而如今的英語課堂除了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還應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
在筆者的課堂上最常見的一項活動是頭腦風暴(Brainstorm)。這項活動激發了學生們的自由聯想,同時也是集體智慧的一種體現。很多時候,筆者將頭腦風暴運用于復習環節或者匯總環節。英語的課堂強調話題性,主題鮮明,尤其適用于這項快速又高效的活動。在頭腦風暴中,每一個學生的發言都有可能為其他學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聯想。學生在連鎖反應的影響下,匯總了更多的可能性。此時的課堂,已超越了課本上的語句,讓語言更貼近生活,讓學生體會語言真正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跨學科教學,讓課堂有趣起來
學生在校期間,雖然從各不同學科中汲取養分,但細細地觀察,會發現,很多學科之前還是存在著些許知識的共同點。教師需動用智慧和觀察力,去歸納與匯總,將不同學科間的相似內容整合進自己的課堂,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有助于知識的發散運用。因此筆者在英語課堂中也做出了跨學科整合的實踐,收效較好。
跨學科整合課堂內容幫助學生認知理解的同時,也能愉悅課堂氣氛。在英語學科教學以話題為主的理念下,將知識進行發散,并結合其它課程資源,在豐富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通過帶領學生親身實踐,筆者發現各個學科中相通的內容還是很多的。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師是否有整合的意識與頭腦,去思考并將跨學科整合付諸實踐。在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道路上,學會整合,敢于整合,是富有時效性的道路之一。
課后實踐,讓作業“動起來”
曾經形式單一的課后書寫作業,如今非但不能真正有效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學生課后負擔,部分學生磨蹭在題海中逐漸惡性循環,并且慢慢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因此課后鞏固練習,也是教師應加以思考的一部分。對于學科課后實踐型作業筆者曾嘗試過以下方式:
知識延伸型實踐活動?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僅僅將目光放在日常課本中是不夠的,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們的積極性,而且會降低孩子們對知識的探求欲望。因此在一些主題學習之后,我常會給孩子們布置一些知識延伸性作業。學生們通過查找相關材料學到了課外新單詞,而完成作業后的分享時間,又再一次鞏固了新知識,同時又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動手制作,動嘴練習型課后實踐? 在英語學習中有些主題非常適合學生課后動手實踐,動手制作,動嘴練習型課后實踐讓學生動起來鞏固新知識的同時,也是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好途徑。
將作業過程變生動,是一項“多贏”的舉措,改變了學生的課后作業方式,將之轉變成學生喜歡的方式,通過多種感官去體驗,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加深印象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家校互動型實踐? 最近一段時間,最受學生和家長們歡迎的就是這個名為“給家長當20分鐘的小老師”的課后實踐。學生不僅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回顧了重點知識,更是在給家長講知識的過程中提高了成就感。
如今, 通過多元的課后實踐,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有趣。學生在課后實踐中收獲顯著。
文化滲透,讓情懷飛揚起來
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如果不能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是很難賦予,其真正的意義的。雖然筆者任教的是小學階段,學生都是幼稚的兒童,但是在課堂中滲透文化也是價值的,讓學生并非浸泡在孤立的句子中,而是通過語言學習了解一種文化,嘗試一種新的思維。
在小學英語學習中,很多主題的內容可以以文化為載體,為學生創設情景。例如很多年級都出現的節日主題,就是一個非常適合將文化納入課堂內容的主題單元。因此在課堂上筆者借助繪本故事、小視頻、電影片段等媒體素材,帶領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節日文化。這些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們,使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索取信息的欲望。一項項活動和素材,讓課堂活了起來,讓孩子們的視野開拓了起來,讓小小的情懷飛揚了起來。
以上這些思考僅僅是筆者實踐成長道路上稚嫩卻又充滿熱情的積累。無論是學科內的內容整合,還是跨學科內容的借鑒整合,無論是課后多樣化的實踐,還是細節文化的滲透,都離不開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意圖和宗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包含了更多的標準和范疇。作為執行知識傳授的人,筆者需要在漫漫長路上繼續求索。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