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芊妤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苯虒W活動是生活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特別是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杜嘀菍W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也要求:“培智學校的語文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p>
為構建生活化語文課堂,筆者根據配置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經過近一學期在北京市懷柔區培智學校三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以及聽過的許多優秀教師語文課之后的感觸,總結了幾條有利于構建培智學校生活化語文課堂的有效策略。
運用實物,讓語文貼近生活
智障學生的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在以理解為主要學習方法的語文課程中,這些缺陷和不足更加明顯。我們班有一半多的學生都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只能說一兩個字,甚至還有沒有語言能力的學生,加之他們的記憶能力差,說不出來也就記不住生字和詞語,語文的學習就更加困難,漸漸地,學生們就對語文有了抵觸情緒,認為語文課上學的內容抽象難懂。所以在語文課上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實物,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到語文是貼近生活的,是他們熟悉的學科,從而構建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走近生活中的語文教學材料,激發智障學生興趣? 智障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因此實物能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并作用于大腦,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生活中的語文教學材料多以實物為主,在語文課堂中引入學生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物,能夠很快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人、頭、收、足”“碗、筷、勺”等生字的教學,可以運用實物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個直觀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行鞏固練習加深記憶。我在上《碗筷勺》這堂課時,用了孩子中午吃飯的照片引入,并且通過實物幫助學生理解生字,在課后練習中又用游戲進行聯系,整節課都用實物串聯起來,學生學得高興,老師教得輕松,寓教于樂,寓生活于課堂,讓語文貼近了生活。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化抽象的字詞課文為具體、形象、直觀的事物,激發智障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牢固地掌握所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也促進了生活化課堂的構建。
利用生活中的語文教學材料,訓練智障學生說話? 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授語文的知識,還擔負著對智障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任務。智障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較差,我們班還有五名學生語言發展能力差,因此在語文課中通過對字、詞、句子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智障學生認識事物主要靠直觀思維,對于熟悉的事物現象進行語言練習。如讓學生用“這是……”句式說話,學生往往不會說,但是當老師舉例子,學生們就可以模仿老師用周圍它們能見到的實物說句子,就容易得多,如“這是課本”“這是鉛筆”等。因為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不用思考看到了就能說句子,這樣只要會句式,就能根據身邊的事物舉一反三,在學會句式的同時加強了語言訓練。我們班每天上課之前都會做語言訓練,老師指事物,學生用完整的話敘述,能力弱的用詞。這樣可上可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都能進行句子的練習了,在上課時也不會對句子或課文感到陌生,對課文的朗誦也很有好處。
創設情景,讓語文回歸生活
智障學生的記憶時間短,遺忘快,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時地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學、練,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記住所學的知識。
筆者采用創設生活小情景的方式,讓語文與生活結合起來。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的課文都有特定的環境和場景。比如在學習《我的學校生活》這節課時,我帶孩子參觀了學校的各個教室,不僅幫助了孩子認識學校,也促進了學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創設相關的情景,不但有利于語文課程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學習到生活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創新實踐,讓語文服務于生活
筆者通過運用語文知識,讓孩子掌握生活技能。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材料,也提供了許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們可以通過時間真正掌握生活技能。把語文課堂搬到戶外,讓學生走進公園、敬老院,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真實的場景中,不僅鞏固了知識,還掌握了技能,為以后智障學生步入社會,獨立生存打下良好基礎。如帶學生去逛超市,去坐公交車等,讓學生自己操作,將語文課上學習的知識都運用在實踐中,多實踐,多練習,熟悉掌握這些生活中常用的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中,多運用生活中的教學材料,結合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并將語文知識運用在實踐中。讓語文貼近生活,回歸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讓智障學生樂學、愿學、會學。構建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為他們將來“回歸主流”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北京市懷柔區培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