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華文化啟蒙教育的價值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和日益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已經凸顯出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提到,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豐富與優秀的文化,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底蘊的形式之一。為此,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幼兒園一直非常重視挖掘傳統節日的課程資源,經過幾年的嘗試,幾經調整和轉變,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
由關注節日形式到關注節日內涵
在幼兒園課程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幼兒更好地接觸傳統節日文化的起源、內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知識,增強幼兒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和提高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使幼兒在欣賞歌謠、學習禮儀習俗和制作節日用具等活動中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要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
在組織節日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存在一知半解、張冠李戴的現象。為此,本園在每一次節日活動前,都會提前要求教師圍繞傳統節日構成五要素,即節日傳說、節日飲食、節日歌謠、節日用具、節日活動進行自主學習,同時,組織教師圍繞節日構成五要素進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討,加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經過前期的學習,教師在設計與組織孩子們活動的過程中,教育思路更加開闊,教育內容更豐富,教育的形式更為多樣。
由關注文化行為到關注文化情感
要通過節日教育實現讓幼兒建立文化自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必須讓幼兒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這要求教師能夠把班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與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在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連接,進而組織適宜的活動,提供充分的材料。在組織傳統節日活動之初,教師往往忽略對幼兒興趣的分析,僅僅從傳統節日習俗可以做什么教育活動入手設計、組織活動。這樣設計的活動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活動目標不明確、活動形式單一、幼兒參與不足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園在組織節日活動前,讓教師集體討論:不同年齡班節日教育的目標是什么?該節日有哪些教育內容?這些教育內容適合哪個年齡班的幼兒?不同的年齡班以什么形式開展活動能夠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開展這些活動,孩子們需要提前獲得哪些經驗?孩子能夠參與哪些準備活動……活動過程中,要求教師從幼兒的參與興趣、完成活動的效果兩個維度觀察孩子,并在活動后做反思分享,總結、固化活動的優秀經驗,梳理、匯總發現的問題,討論解決方案,為下一次節日活動做準備。有了前期充分的交流研討,教師們的思路打開了,不僅節日活動內容充實豐富了,而且教師能夠抓住孩子的年齡特點來開展活動。教師的轉變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孩子們在活動中變得投入了,積極了。
由向家長展示到讓家長參與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幼兒園非常重視創設家園一體的傳統節日文化環境。我們認為,只有讓幼兒浸潤在中華節日文化的環境之中,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熱愛傳統節日文化,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中華文化的欣賞與認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但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脫離家長是難以完成的。對此,鞠占紅等人從幼兒園大班家長的訪談中發現,多數家長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停留在吃飯、購物、旅游等單純的“物質享樂”上,而對節日風俗習慣等內容則關注很少。為此,我們要與家長密切配合,指導家長糾正社會上重視節日享樂、輕視節日文化的現象,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濃郁的家庭節日氛圍。
在實踐過程當中,我們也經歷了由向家長展示到讓家長參與的過程,并逐步讓家長參與得越來越深入。首先,重視對家長節日文化的引導工作,教師通過微信、電話、家長會、家委會向家長宣傳傳統節日背后蘊含的節日文化,為家長推薦適宜的親子活動;其次,在活動中,邀請家長參與,如請父母到園,與教師孩子一起布置幼兒園節日環境;請家委會的成員組織與節日相關的話劇表演;請有社區資源的家長提供社會環境的支持等。這些活動不僅加深了家長對于節日文化的理解,讓家長充分認識到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價值,提高了在家庭中進行節日教育的能力,還加強了家園聯系,家長更加理解教師的工作,提高了幼兒園其他教育活動的質量。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當她的兒女了解她、熱愛她、對她懷有濃厚的情感時,兒女們才會為她的發展而努力,為她的強大而自豪。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我們有責任培養幼兒的民族情感,在幼兒教育中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也許我園從節日的角度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還不夠充分,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一次次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家長一起,一次次地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不斷理解、內化傳統文化內涵,努力將中國傳統文化這塊瑰寶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聯系,并在無形中開始敬仰中國的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