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智能變電站應用水平的逐漸發展進步,智能變電站的結構和功能得到了顯著的完善。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智能變電站變壓器保護系統仍然會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研究。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智能變電站;變壓器保護系統;可靠性
一、變壓器保護系統模型分析
1.1傳統變壓器保護模型
在傳統的變電站保護系統模型當中,互感器與一次設備皆通過電纜與變壓器保護系統、線路保護系統以及測控系統相連接。然而,連接的過程僅依靠單段電纜是難以實現的,連接電纜的數量多意味著連接所需要的接口更多,接線難度加大,且極其容易受到電磁干擾的影響。總體來說,傳統變壓器保護系統與系統的可靠性內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傳統保護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
1.2智能變電站變壓器保護系統模型
可以將智能變電站變壓器保護系統中的保護裝置細分為主后備保護一體化變壓器保護裝置雙重化配置以及主、后備分離的單重配置兩個類型。在前者中,變壓器的高壓側以及低壓側通常分別采用單獨的智能終端來實現合并單元的雙重化。這樣的配置的優勢性在于可以同時實現主、后備兩個部分的保護功能,相對來說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而缺陷則在于配置運行與維護的成本明顯增加,為變電站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壓力,并且提高了過程層網絡的復雜性,因而,仍然有待完善。在主、后備分離的單重配置中,高壓側以及低壓側各分配一臺后備保護裝置,其中,對于高壓側的過程層需要配置一臺智能化的主保護以及后備保護合并單元,對于低壓側的過程層需要配置一臺與高壓層類似的合并單元,值得注意的是,該合并單元與智能終端同樣采取智能終端一體化的應用方法。相對于前一種配置方案而言,后者所需的保護裝置更多,且過程層網絡涉及較多內容,更為繁復錯雜,雖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同樣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
二、變壓器保護系統可靠性研究
2.1直采網跳模式變壓器保護系統可靠性分析
在直采網跳變壓器差動保護系統模型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合并單元與互感器之間的連接雖然運用了多根電纜,即便其中一根出現故障,整個保護系統都難以發揮效用。假設在直往直跳模式中,同類的原件可靠性相同,且無需考慮元件間的共同作用,可以發現,采取交換機的冗余方式可以明顯提升變壓器差動保護的可靠性,并且,故障修復時間與系統可靠性呈反比存在。
2.2網采網跳模式的變壓器系統可靠性分析
在網采網跳變壓器差動保護模型中,合并單元與電流互感器之間經由多根電纜連接,且電纜與電壓互感器的連接主要是用于采集三相電壓,智能終端中的電纜則與斷路器跳閘線圈相連。相對于直采網跳模式來說,網采網跳模式的誤差稍有降低。
2.3直采直跳模式的變壓器保護系統分析
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多時候,人們所提及的智能終端一體化裝置實際上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裝置聯合運用,雖然功能和效果更為強大,但從本質上看功能卻并未有所整合。通過對比,可以確定,直采直跳組網模式是三種組網模式中可靠性最高的一種,并且無需過多的利用交換機,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智能變電站的構建成本,更具應用價值。
2.4交換機組網方式以及三類組網模式對比
容易對變壓器保護系統可靠性研究造成影響的因素眾多,主要涉及總線性能以及組網關系等內容。
通常情況下,智能變電站會采用雙母接線和現代化的一次設備,依靠電子式互感器來獲取數字量信息,然后再傳遞給合并單元,統一傳遞到保護裝置當中,最后再充分利用智能終端來實現對于開關設備的控制。我們可以將智能變電站細分為過程層、間隔層以及站控層三層。具體來說,過程層涉及開關、斷路器、變壓器等設備,其運行涉及到多個環節的工作,因此,在研究其可靠性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傳輸介質以及元件等內容。在智能變電站變壓器保護系統當中,想要充分確保網絡的可靠性,不僅需要確保網絡的冗余度,同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到報文延時對于系統造成的影響。
另外,在智能變電站當中時常會采用“三層兩網”結構。其中,在直采網跳模式下,一旦合并單元與互感器之間所連接的電纜出現互相,整個保護系統都會失去其作用。在網采網跳模式下,合并單元與電流互感器之間的連接主要被用于采集三相電流。直采直跳模式實現合并導員以及智能終端的一體化。對比網采網跳、直采網跳變壓器保護系統方案以及直采直跳變壓器保護系統方案,直采直跳的可靠性更高,且報文傳輸可以直接進行,省去了交換機設備的應用所消耗的時間,不會對跳閘速動性造成過多的影響,總體來說,可靠性較高。同時,合并單元與智能終端的融合有效節約了設備的占地面積,且無需受到布線繁雜、元件穩定情況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直采直跳變壓器保護系統方案省去了交換機轉換報文的時間,更具時效性、靈活性和經濟性。
三、結語
隨著我國智能電網的逐漸發展,智能變電站已經成為了電網運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與傳統變電站繼電保護系統相比,智能變電站的優勢更為明顯,智能變電站具有技術水平先進、運行成本低廉、后期維修便捷等特點。文章針對智能變電站變壓器保護系統可靠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而為我國智能變電站的發展應用提供一份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延輝.智能變電站同步對時網絡優化方案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工程學院,2011.
[2]高翔,張沛超.數字化變電站主要技術特征和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06,30(23):67-71.
[3]王超,王慧芳,張弛,等.數字化變電站機電保護系統的可靠性建模研究[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3,41(3):8-13.
(作者單位: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常州供電分公司)
作者簡介:金琳(1989.08.12-);性別:女;籍貫:江蘇常州;民族:漢族;學歷:本科;職稱:工程師:職務:變電站值班員:研究方向:變電運行.智能變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