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昊
摘要:近年來,我國整體經濟建設發展迅速,使我國快速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在農村建設中,農村殘疾人是社會群體中最為弱勢的存在,其社會保障亦存在明顯的不足。近年來,我國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衍生出了諸多的問題。城鄉殘疾人社會保障建設不均衡,差距較大。解決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落后問題,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
關鍵詞: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
我國近年來對于農村建設的力度加大,經過不斷努力改革,發展創新,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就。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社會保障相互影響與制約,農村社會保障是保障農村地區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項農村經濟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農村殘疾人總數約占全國殘疾人總人數的3/4,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系統的完善是減小城鄉發展不平衡,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環節,密切關注農村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必不可少的要求。
1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基本內涵
殘疾人社會保障這一概念在各個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界定也是各不相同的,概括來說就是保障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國家通過為殘疾人提供社會救助來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劉嬋嬋則認為殘疾人社會保障是國家為殘疾人建立的保護性的援助制度。國家為了保障殘疾的公民在喪失基本勞動力的情況下,為其提供生存的幫助。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則農村殘疾人通過國家的物質幫助而獲得生存的資源。
2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
目前,大部分地區對農村殘疾人的扶持原則是以政府主導為主,社會參與為輔。但因為農村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不足、機會分配不均以及經濟投入不夠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村殘疾人依然存在很大的扶持難度。在原本收入就不高的農村地區,農村殘疾人在治療康復上大多需要整個家庭的經濟投入,如此高的經濟壓力,讓每個農村地區的殘疾人家庭都不堪重負。除此以外,絕大多數農村殘疾人還需要家庭成員的照顧,以至于勞動力受到限制,不僅承受經濟負擔,而且還無法外出打工,獲取更多的收入。農村殘疾人作為社會中的困難群體,各級政府都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由于醫療資源是一項公共資源,其市場配置效率較低,所以政府是履行殘疾人醫療康復責任的主體。但是,除了政府的努力幫扶之外,各項慈善基金、紅十字會及個人捐贈等諸多社會力量的注入也為我國農村殘疾人在生理上的醫療康復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補充。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全部被調查的農村殘疾人口中,有319萬人享受到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農村殘疾人口總數的5.12%。其中,只有11.68%的農村殘疾人表示領取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救濟補助。不難看出,當前農村殘疾人能享受到的社會保障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對殘疾人的扶持最主要的方式還應該讓殘疾人士由“他助”轉為“自助”,提高其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在此過程中,就業扶持對殘疾人的社會融入就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目前的殘疾人就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分散就業,就是殘疾人員可以依據當地的一些政策,并掌握相當的勞動技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盲人按摩行業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另一種就是集中就業,主要由醫療機構、國家或社會成立的福利性企業,或者殘聯等機構集中安排。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在目前正從事工作的殘疾人中,絕大多數的農村殘疾人主要從事的還是體力勞動,總人數達到96.6%,而視力殘疾的就業就更加顯得單一,主要集中在按摩行業。除此以外,農村殘疾人在就業時也容易受到他人歧視,這些因素也進一步導致農村殘疾人的就業難度增加,工作穩定性收到影響、收入偏低、嚴重影響了生活水平。
3完善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對策
3.1加強立法,構建新時代殘疾人社會救助法律體系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依法治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新時代殘疾人社會救助法律體系既是明確殘疾人救助制度合理定位的內在要求,又是推進殘疾人同步小康進程的現實需要。在構建新時代殘疾人社會救助法律體系時,需要統籌考慮殘疾人社會救助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合理定位與理性架構。殘疾人社會救助法律體系既要考慮殘疾人與健全人的差異導致的特殊需求,又要考慮不同的殘疾程度在社會救助領域享有的權利差異,通過構建新時代殘疾人社會救助法律體系來確保殘疾人群體獲得與健全人平等的機會、平臺和權益。新時代殘疾人社會救助的法律體系還應包括對殘疾人社會救助監督、檢查的法律法規,明確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監督檢查的法律責任。
3.2發揮社會力量做好農村殘疾人思想動員和幫扶工作
農村殘疾人貧困問題除了受外界各種因素影響外,歸根結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對于農村殘疾人對國家政策不熟知、對國家扶貧開發建設方針不配合、對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不信賴的情況,一方面,在依靠鄉村領導干部給農村殘疾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外,還應該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和社會公益組織采取入戶宣講和公益活動等的形式加大政策宣傳,提高農村殘疾人對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和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的知曉度和認可度,通過長期的努力,這種潛移默化的正向引導將會形成一種深遠持久的常態。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殘疾人的正面激勵,引導農村殘疾人從自我缺陷的痛苦中走出來,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正視生活,全社會要積極關心和主動幫助農村殘疾人,讓農村殘疾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自閉走向陽光,積極面對生活困難,重視自身潛能開發,逐漸擁有正常的生活模式。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與扶貧開發體系構建非一朝一夕之事,觀念層面的有效轉變才能行穩致遠,創造出更多的發展成績,因此,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做好農村殘疾人思想動員和幫扶工作是新時代的創新路徑,恰當利用社會力量,對于完善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體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3明確責任主體,加大社保資金投入力度
明確規定農村殘疾人的責任主體,以法律的強制力去保證責任主體的負責。從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發展歷程來看,國家和社會是殘疾人社會保障的主體。應當對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形式加以改變,實行以國家為主、以家庭為輔的新型保障形式。責任主體明確,社保資金也應當到位,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建設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相應的就需要國家加大支持力度。
4結語
根據我國農村殘疾人這類群體的基本需求,對應地建設各類基礎服務設施,開展各種專項服務活動,幫助農村殘疾人徹底改善日常生活條件并回歸到社會大環境中都是社會發展需要完成的任務。若想要從根本上提升農村殘疾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現有的生活困難狀態,增加就業才是最為關鍵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張超,王華麗,陳圖.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經濟論壇,2014,(9).
[2]劉嬋嬋.殘疾人社保基金的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4).
[3]郭鈺霞.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