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泳翔
摘要: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日臻完善,經濟轉型、文化交融、政策支持等因素,促進了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據資料顯示,自我國《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后,全國各地根據所在地區實際條件制定了相應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推進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如何理解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首先需要對區域文化進行解讀。
關鍵詞:藝術設計;文創產業;區域發展
1 區域文化的特征
1.1 親民性
立足于百姓需求,滿足人們需要的實用和審美功能。這里的親民,不僅僅指一味貼近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過區域功能的引導,使人們能夠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從而促使人類社會達到更和諧、安全的狀態。
1.2 自然性
人們生活、工作、娛樂的區域文化,離不開與大自然間的親密接觸,與大自然的互動使人們知道自然的慰藉功能。如今,停留在基本生存層面的需求時代已經過去,當代人類應該考慮,如何利用智慧和藝術設計,讓區域功能的審美與和諧性為人類謀求更大的福利。
1.3 實用性
是區域文化中最基礎,又最重要的特征,人們在不同的生活需求下都會追求實用的需求。但在以滿足生存功能為前提的條件下,如何讓人們能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感,才是藝術設計融入區域文創的最大意義。
藝術設計與區域文化的結合,即是需要將區域文化的特征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展示出來的過程。這一過程兩者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
2 各個區域文化產業規劃分析
2.1 區域文化經濟客觀存在以及發展的條件
2.1.1 資源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動
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文化生產要素有流動的,也有非流動的。②能夠流動的要素,其不是完全自由的,是有限流動。流動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以及技術;不流動要素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不流動要素決定了流動要素流動的條件,因此決定著流向以及集中程度。從我國城市發展和人口密度以及經濟布局情況來說,呈現自東向西遞減特點,這是各類自然條件所具有的不可流動性產生的結果。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生產要素流動的控制,限制資本進入,尤其是核心領域,保障文化安全。我國在外資進入文化領域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做出了具體規定,比如外資進入領域。
2.1.2 文化經濟活動的不可分
此特性是由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以及聚集經濟特點決定的。對于單個文化企業來說,其生產規模的擴大,必須要在合理限度內。通常來說,文化企業的規模經濟,主要表現為受益于節省單位文化產品成本以及提高效率的好處。若多家文化企業聚集在一個區域,并且互為因果,形成產業群,不僅能夠節約成本,增加經濟利益,還能夠通過文化產品創新,增加利益,并且推動產品以及產業結構的創新。
2.2 區域文化空間布局的規律
受到規模經濟以及聚集經濟的影響,各個生產要素以及文化經濟單位聚集在某個空間,促使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呈現出以城市為中心的運動以及發展規律,形成了區域文化經濟和區域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差異性。文化產業布局的規律如下:(1)依附性。一般來說,人口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多為文化產業布局的集中區域。文化產業的空間運動,依托于城市運動以及城市發展,若失去依托,則會喪失發展動力。(2)趨集中性。從文化產生形成的角度來說,其依托大城市以及現代工業發展,形成產業形態。隨著現代社會運動發展,使得原本分散的文化產業布局,逐步朝向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集中。
2.3 規劃任務
新時期,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圍繞以下內容進行:①推動區域文化產業以及文化企業運動,通過趨集中化運動,促使文化生產力發展,增強其集約化程度。②在區域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時,要合理分散文化產業以及文化企業,促使文化空間經濟實現均衡發展。③深度分析區域文化產業機構的個性發展規律以及特點。文化規劃制約因素如下:①文化體制。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形式,是當下社會歷史條件下文化體制作用的結果,具體體現在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以及文化經濟管理體制等方面。②文化分割。受到地方保護以及市場分割行為的影響,阻礙著規模經濟的實現,同時削弱了企業競爭力。③國民經濟發展基礎。從文化產業空間布局角度來說,只有現代化工業相對發達的區域,才能夠有強大的資本支持。
3 藝術設計與區域文創的結合方式
3.1 親近自然,融為一體
一個生態,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也是人和自然完美相融的表征。區域內或周邊含大學、住宅區等,有學生、民眾、公司白領等不同身份、角色的人,他們在這樣一個環境里和諧共生,體現了人類親近自然,各個方面都有所助益。
如果只探討人或自然,容易使得人和自然走向極端對立面,隨著人類思想意識逐漸提高,對世界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會發現以人所受益的情況來衡量事物的尺度其實是狹隘的、不科學的,這樣產生的后果便是人類不能將好的設計理念融入到生活中。所以應該明白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融入自然帶給人類的大環境中,才能更好的機會創造自己的小環境。
藝術設計、文創產業間的結合要與自然交融。不論是藝術設計,還是文創產業,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使人感受到舒適、愉悅,即便是最基本的要求,滿足人類視覺的審美享受,也是需要通過觀察自然,而培養出來的結果。因為通過自然可以找到藝術設計表現的形式、創作的方法,也可以找到產業的生存模式。對自然的理解,因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人而異,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的設計、產業文化存在差異,但是相同之處在于,從每一件藝術設計作品、每一項文創產業都能找到自然的某一形式。可以說,藝術設計與自然、文創產業與自然之間存在著類似魚與水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即是與生俱來的。
3.2 中西融合,“道”法至上
藝術設計、文創產業的發源均是西方,如今在我國的發展帶上了中國特色,這是兩種文化融合的結果,中國特有的“道”文化精神的融入,將使兩者繼續可持續發展。“道法自然”是要告訴人可以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做事,并非模仿自然。
4 結語
在具體實踐中,要強化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合作;轉變傳統觀念,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作增.建筑與自然的融合[J].科技資訊,2012.
[2]曹方.視覺傳達設計原理[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146.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旅游實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