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山水畫從萌芽于晉,“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歷代名畫記》)到脫離于宮廷建筑,再到唐代山水畫之變,宋元山水畫之成熟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主張“天人合一”、“有無相生”等,這些思想正是山水畫主體精神的表達。道家思想的“無名之樸”促進了水墨山水畫的產生,由此水墨山水畫成為主流并且貫穿山水畫發展的始終。
【關鍵詞】道家思想;中國山水畫;精神的表達
1思想影響了山水畫的精神傳達
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在道家看來,事物雖然千變萬化,但在各種變化的底層,事物演變的法則并不改變”①,這個“法則”即為道。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當然也存在于中國山水畫中。雖然老莊無心研于藝術但其思想卻對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山水畫。
第一個將道和山水畫聯系在一起的是宗炳的《畫山水序》,開篇為“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意思是道內含于生命體中而通過物體現出來,畫家應澄清其懷抱,去除胸中雜念而體味道所顯現之物象。至于山水其形質所至,必能從中發現道之所在。“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都體現了道家思想,可見宗炳把畫山水當作是一種體味道家思想的行為。正如王永亮所說:“宗炳不僅認為畫中有道,而且將老子的哲學思想作為自己畫論的理論依據。”②道家思想浸入繪畫領域,在理論上宗炳發其蹤,后人發揚之。王微的著作《敘畫》也有道家的思想,他對山水畫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論述。他提出“明神降之”,意為審美主體在無欲無知的精神狀態下完全打開心靈與審美對象合二為一,這與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不謀而合。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老子在《道德經》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勾畫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離開道而獨立存在。人要融入到萬物中去體會道,去感受心靈的自由。到此中國山水畫開始與地形圖的實用功能分道揚鑣,轉而重視精神上的傳達。從此以后,古代山水畫家,基本上都沒有遠離道家思想的影響。藝術家們甚至將“道”看作是高于繪畫技巧的一種極高境界。
清初著名畫家石濤,他的代表作《苦瓜和尚畫語錄》是中國書畫美學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山水畫理論專著。他提出的“一畫”就是繪畫的根本法則。石濤的這個思想,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啟發。道家認為世界的始原是“道”。“道”就是“樸”,就是混沌。從作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無”,“大象無形”;從作為“萬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石濤對老子的這些話,似乎作了這樣的理解:由“道”到一,就是由無形到有形。一是形的開始,是形象的基礎。由此他就得到了“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這樣一個命題。石濤還說:“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無法”、“有法”的提出也是以道家思想中“有無相生”為基礎的。他注重畫家在繼承古代畫家藝術經驗的基礎上要自己去發現和運用新的規律和法則,即要有變通和創新。至此,山水畫理論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之下已經高度成熟。
2道家思想有力促進了水墨山水畫的形成
《莊子》言:“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老子亦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狂”。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樸素,反對五彩絢爛,認為五彩繽紛的顏色刺激人的感官,迷亂人的心智,激發人的物欲,最終打破人內心的平靜。樸素、返樸歸真成為了道家推崇的最高級別的美,正所謂“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道家的這種對“樸”的追求的觀念投射到山水畫中而影響了山水畫的色彩。唐代王維將青綠山水代之以水墨畫正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正如前面所說,道家主張自然,講求“清靜”、“無為”、“無欲”、“樸素”,反對豪華之美。水墨山水畫摒去五色,代之以墨,正和道家的審美觀相同。
自唐以后,水墨山水成為山水畫主流形式,墨與水相互交融產生出濃、淡、干、濕,賦之于畫面產生自然的效果。“沈宗騫指出畫面中要表現的色彩不是繽紛斑斕的各種色相,而是墨色變化出來的濃淡明晦”。③正如徐復觀所言:“李思訓完成了山水畫的形相,但他所用的顏色,不符合于中國山水畫得以成立的莊學思想的背景,于是在顏色上以水墨代青綠之變,乃是于不知不覺中,......。”④自王維提出“水墨為上”之后,后人宗之,蓋因道家思想之影響。
3結束語
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根基,它也是中國特有的并區別于其他畫類的藝術。自山水畫產生之初,道家思想就浸入到了山水畫理論中,這些思想又和中國畫的審美有莫大的聯系。因此,道家思想對山水畫的影響是一種必然,后世畫論及畫作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注釋
①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68.
②王永亮. 中國畫與道家思想[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22.
③ 朱劍 知網論文:中國傳統道論與山水畫研究
④徐復觀. 徐復觀全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242.
參考文獻
[1]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3]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M]. 趙復三. 譯.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4]中國畫研究院. 李可染論藝術[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5]宗白華. 藝境[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6]陳傳席. 六朝畫論研究[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7]朱良志. 中國美學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周積寅. 中國畫論輯要[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9]陳滯冬.石壺論畫語要[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9]老子. 道德經[M]. 高文方. 譯.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10]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下[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11]徐復觀. 徐復觀全集[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2]陳傳席. 中國繪畫美學史[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