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團隊意識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團隊意識主要表現在齊心協力、協同合作和服務精神的方面。受到社會文化、學校氛圍、家庭環境及個人因素的綜合因素影響,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現狀不容樂觀。在大學階段培養團隊意識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都具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團隊意識;高校教育;協同合作
現代大學生畢業后到社會不同的崗位肩負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擔。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是否具備團隊精神越顯重要。他們的團隊意識水平,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先進生產力主體的需求。
1當代大學生團隊意識現狀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近況做了一個客觀的評估,在充分肯定大學生主流充滿正能量的同時,指出大學生本身八個方面的不足,其中之一為大學生團隊意識差。大學生團隊意識缺乏主要表現在:
1.1遵守集體規范意識淡薄
有些學生的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不清楚組織紀律的重要性,缺乏自我約束意識,加上自我控制力差,在學習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遵守學校和班集體的各種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時常逃學、曠課、缺考、替考等。
1.2人際交往能力薄弱
90后成為高校大學生主體,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過于冷漠、缺乏積極和熱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5年問卷調查顯示,70.5%以上的人曾為室友之前的摩擦而苦惱,而導致沖突的主因是個體的習慣不同加上缺乏溝通。遇到煩惱、問題后,學生也不主動的與教師溝通交流。每次教師與學生座談會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屈指可數,表現出深刻的隔閡。不少學生對教師、輔導員敬而遠之,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不積極反饋,從而無法獲取及時的指導。
1.3集體觀念淡薄
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愿意主動去為集體承擔義務,比如擔任班委。他們更愿意將時間支配在個人事務上。許多同學只看到個體利益,無法看到集體利益。個別同學甚至自我中心嚴重,在處理事情時無法從大局出發,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甚至不在乎他人的利益,對集體毫不關心,譬如不履行值日生義務、夜間隨意喧鬧影響他人休息等,直接造成同學之間關系緊張、集體凝聚力差的后果。
1.4重競爭輕合作思想盛行
大學生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習慣了個人奮斗,缺乏合作的經歷,這往往導致大學生養成單打獨斗的習慣,忽視了團隊合作的作用。曾有機構做過一項調查,大學生從小到大依靠團隊所獲取的榮譽只占5%。因此,許多大學生無法正確評估團隊合作帶來的效率提升。
1.5團隊合作問題多
部分學生對參與學校組織的文藝、體育、知識技能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差。不少學生會反應學生活動越來越難進行推廣組織,學生集體榮譽感缺失,對參加活動積極性不高、態度冷漠。在團隊合作過程中,除了反應出學生的態度問題,還凸顯了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的學生自視甚高,覺得只有自己能力突出,對其他同學能力和態度不信任。有的學生團隊合作一出問題,就先從別人身上找尋原因,把責任推卸給其他人,缺乏擔當。
2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缺乏的成因
2.1負面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正處于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多元文化沖擊、高速發展帶來的激烈競爭持續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意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不良傳統文化阻礙了大學生團隊精神的養成。再加上西方宣傳的個人英雄主義、享樂主義思潮對我國傳統倡導的集體主義造成了較大沖擊和負面影響。面對不公平競爭、物欲橫流等不良社會現象時,部分大學生缺乏明辯力和控制力,對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產生消極態度,影響了其團隊意識的養成。
2.2家庭成長環境的影響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識根深蒂固,不斷強化高考的作用及其競爭的激烈,很少關注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當前高校大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沒有與兄弟姐妹一起團結互助互讓、協作成長的環境,他們的需求和愿望能快速的得到滿足和實現。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只要求他人對自己的關愛,而缺少對他人、集體的關心,很難養成與他人團結協作、合作共贏的心里意識和行為習慣。
2.3教育環境的影響
高考是根獨木橋,每一個大學生都是經歷過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選拔性升學考試。長期以來,這是學校、家庭、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考試形式基本上是閉卷并要求獨立完成,選拔性考試忽視了對學生團隊協作、綜合素質的考評,只通過卷面成績進行優勝劣汰。而大學期間,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大學生不得不努力去爭取各種榮譽和資格證書。高校的課程關注更多的是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很少開設與團隊精神有關的專門課程。在這種教育環境下,缺少團隊合作的實踐經歷,大學生容易對待競爭和合作的問題上產生認知偏差。
3培養大學生團隊意識對策
3.1提升團隊精神的理論認知
在公共選修課中,增加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看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團結協作等課程,加強理論教育,提升大學生對團隊精神的理論認知。其次,有計劃的組織專題講座,通過優秀教師、校友講述分享團隊協作在社交工作中的重要性,向大學生傳遞未來社會工作對人才的需求。讓學生通過接收知識的方式,積累團隊協作的理論知識,形成團隊意識的理念。
3.2加強集體主義精神培養
高校學生通常以輔導員帶的學生為一個大集體單位,在這個大集體里面以班級劃分為小集體,這個小集體又可以以宿舍劃分為更小的集體。為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經常組織以集體為單位的競技活動,如組織宿舍為單位的優秀宿舍評選,組織班級為單位之間的知識能力競賽等,組織大集體之間的交流比賽等,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學生之間互相鼓勵協作,讓學生在團結協作中的氛圍中,體驗集體榮譽感,增加集體主義精神。
3.3組織優秀主題班會
鼓勵和支持學生組織優秀主題班會,以積極向上的主題來激勵大學生樹立起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們自主精心準備主題班會,開展一系列諸如“學風建設”“誠信考試”主題班會等。豐富的主題班會既增進班級同學之間的友誼,讓班級更加有凝聚力,又能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和遵守學校規范的意識。
3.4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培養團隊意識
集體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載體。組織精心設計以增強學生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為目的的活動,如文藝晚會、演講比賽、宿舍文化節、拔河比賽等。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增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各方面的才能展現,發掘其特長并提升自信心,也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集體主義的認可,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通過他們個人的努力和團隊協作獲得個人榮譽和集體榮譽,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3.5增加學生校內外實踐機會,充分發揮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的精神
現代高校不僅承擔著教學科研任務,也逐漸開始成為適應多樣化、現代化、差異化的教育平臺,連接著學生和社會,學生在高校學習知識,開拓思維,提升自身競爭力,為走向社會做準備。讓大學生參與精心組織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如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習小組、科研團隊,課堂外開展各種能力競賽,組織社會實踐如就業實習、校外兼職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強對社會分工需求的了解,引導學生在組織協作方面的配合強化學生的團體意識,培養團隊精神。
4結語
為了滿足當前社會對高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應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實現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大學生適應將來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同時充分實現其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郭素瑜.關于當代大學生團隊意識培養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
[2]王會江,王艷.高職院校依托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探析[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
[3]朱忠祥,王中元.淺論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11).
[4]俞儉.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武漢大學調查啟示[N].中國教育報,2019-09-19(5).
[5]段冉.班級建設對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探析[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
[6]劉潔.論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養成的現狀和解決途徑[J].知識經濟,2014(21).
作者簡介
鄭婉秋(1989—),女,重慶重慶市江北區人,現任職于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國際漢語教育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