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琳
“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當前全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為實施素質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更應該堅守“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勇于提問、勇于探索、勇于爭論與相互討論、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的良好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樹立起“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求真、求是精神,讓課堂煥發真正的生命活力,蘊涵著人文交融的和諧氛圍。
今年六月,我有幸參加了送課下鄉活動,上了《認識角》這一課,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本人也感到比較成功。本堂課的設計是在尊重學生的認知情況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在完成這課教學后,對整課進行了一定的反思,收獲頗多。
1引入新穎,吸引眾生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如:一上課,我就出示了精美禮物袋,讓學生猜一猜“里面是什么精美的禮物呢?”,而繼請人來摸一摸,說一說,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積極參與,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聯系生活,切入主題
本節課把生活中的角作為切入口,讓學生體會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有角,你能舉例嗎?”之后讓學生看多媒體課件,從中尋找角。由舊知過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啟蒙教育。
3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輔助教學
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巧用媒體的動畫、聲音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后面的畫角打下基礎。引入時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里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閃動時變換為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聲音。)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于學生觀看,又便于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用動畫演示結合學生動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4充分開展操作活動,并與小組活動相結合
本節課中,我沒有作太多的陳述和講解,只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研究。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通過多媒體的幫助,通過個體的獨立思考、小組的多次合作學習和全班交流,產生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交流的過程中使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地得到優化,對數學的理解不斷地加深,認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內心深處,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課堂上,學生獨立的探索是那么認真,在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是那么自信,小組討論時而熱烈、時而陷入沉思,小組匯報時,雖然是新老師上課,聽課者又多,學生有些膽怯,但還是也反映出學生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從以上的種種表現來分析,學生之所以喜歡自主探索的方法,這與每個學生都有進步和發展的愿望與要求是直接相關的。雖然,每個學生之間的認知水平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并不能說明學生不能發展的問題,而只是一個發展的速度問題。每個學生的能力有差異、智力有差異,但他們的心智時時處處在發展變化之中。所以,當教師致力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提供各自發展的空間和舞臺,學生的發展也會更快一些。課堂上教師要從一個“演奏者”轉變為一個“伴奏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努力為學生提供鮮活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不斷地產生知識的生成點,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所以說在一節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及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占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每一堂課總有“缺憾”,并不是所有的課都是完美的。而這堂課,雖說設計已經比較成熟,學生可以較好的認識角。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難以意料的小環節。所以依然留給我很多思考:如有的學生思維速度快,有的則不然,學生越多差異越大,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而且為了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發掘其潛能,義務教育教材已適當地降低了對數學知識體系嚴密性的要求,拉開了知識結構之間的“距離”,并以“結構化”與“問題化”互補的教材體系呈現出來。因而,學生必須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學習數學的方法,提高和發展學習能力應面對全體學生,讓人人學會基本的知識及方法,因而,怎樣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節奏?特別是學生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怎么樣切實提高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很重要。我認為只有走進孩子的世界,關注孩子的思維,他們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這也是值得我在今后教學中不斷探索的課題。
此外,《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我想,如果一個教師能做到這一點,他的教學將會成為一個生動的、具有“個性化”的過程,而這樣的課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新時代,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我們要不斷鉆研,與時俱進,才能較好地把握教學要求,成為新時代教學改革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