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華
摘 要:歷史客觀性試題的解答有規律和技巧可循,可根據理性思維,進行識記、分析、推理、演繹、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從試題的個性歸納出解答的一般辦法即共性。
關鍵詞:審;析;篩
高考文綜歷史科的客觀性試題,現在具體指單項選擇題,近年來,隨著高考命題逐漸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試題設計的知識選擇點充滿了“變數”。但是,試題的解答還是有“定數”可求,有規律和技巧可循的。關于按型解題已有許多佳作論及,下面就客觀性試題解答的一般方法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共性出自個性。那么,客觀性試題的個性特點是什么?先從結構分析,它們都是由題干和備選項兩部分構成的。從題干的屬性來分析,題干一般以考查一項或幾項歷史能力為目標,選擇能較好體現測試意圖的某個知識點作為考查載體,其表達方式也不拘一格,或單句、或復句、或用文字、或用圖形等,不管題干形式如何變化,其實質就是一點,即設定一至幾個用作比照物來判斷、選擇的限制條件,它們一般是歷史性因素,也有程序性、方向性的副詞等;從備選項的屬性來分析,它們包括A、B、C、D四個,其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正確或最佳,稱為正確項。其他三個是有意設計、起干擾作用,并以此體現對考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測試與考查,因此統稱為干擾項。從題干、備選項及其內部關系來分析,正確項與題干的關系即在內涵、外延上完全符合或最接近題干設定的所有限制條件;而干擾項與題干的關系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對錯或有無的關系,一般干擾性不大,二是在內涵、外延上部分符合題干設定的限制條件,這種干擾性較強,它們與題干往往也隱含著論據與論點的關系,與正確項及其相互間的區別很細微,除了在適合題干限制條件的“量”上,還體現在表達的側面、角度、層次上,像程度式、因果式、概念式等客觀性試題之所以難度大,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個性可歸納出共性。那么,客觀性試題解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說感性點,就是四選一。打個比方,就是從四塊差別很小的玻璃中選擇出尺寸與窗戶最吻合的一塊。說理性點,就是一種在認真細致的心理支持下,在理性思維的平面上,先審題干,再根據題干與備選項的唯一性關系及備選項之間在符合限制條件上“量”的差別關系,進行識記、分析、推理、演繹、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的復雜的腦力勞動。體現在具體的操作上,可歸納為三個字:審、析、篩。
一、審
審題干設定的限制條件。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具體操作如下:
1.在數量上要求找劃出所有的限制條件。
2.不能遺漏或忽視隱性限制條件,即通過某個載體間接設定的限制條件。有時這往往
成為解答的關鍵。如材料式選擇題都屬此類。另外,還有映射式的隱性條件,例如“百團大戰作戰涉及的區域”所映射的隱性限制條件就是“華北地區”,以此為比照物判斷,本題即可迎刃而解。
3.剔除無效限制條件,即那些對于題干完整表達絕不可少,但四個備選項都符合,因而失去了作為判別比照物意義的限制條件。判斷限制條件是否有效并不很難,但作為一個步驟卻是必不可少的,特別對于表述較長的題干來說,一可節省時間,二可集中精力于關鍵的有效限制條件。
有些試題的題干中還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現象與本質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例如:1869年,《教會新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外國生產皆歸男醫接生,雖經此例,似不成規矩。……男歸男醫,女歸女醫,豈不至善也!”此材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A.人們難以接受西方醫學知識B.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C.舊的風俗習慣受西方民主思潮的沖擊D.雖已開放,但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本題以1869年中國人的接生觀點為切入點,旨在通過相關現象深層次認識西方科學知識傳播過程中所遭遇的思想阻力。
二、析
1.全面而準確地理解、分析擔當有效限制條件的歷史或非歷史因素的內涵和外延。對歷史時空、事物、人物、事件等形象性和直觀性因素一般容易理解;對政策、措施、思想、概念、影響、意義等抽象性因素和程序性副詞說明的層次往往難以把握。
2.認真而細致地分析備選項作為論據在表述、論述上所側重的方面、角度和層次。析包括理解和分析,是三字訣中最重要的一訣,析的實質就是將對限制條件和備選項的感性認識升華到歷史理性認識。例如:在《馬關條約》中,最有利于列強對華經濟擴張的條款是:A.開辟新的內河航線B.在蘇杭富庶地區開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給予日本巨額賠款。這是個較有代表性的程度式選擇題。經濟擴張可理解為經濟侵略,最有利可分析為:經濟侵略范圍廣,領域多且重要,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大,又要在方式手段上符合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特征等,有了這樣的理性認識,本題就不難解答。
三、篩
1.首先可篩掉在內涵、外延上本身犯原理性錯誤或表達上使用絕對化語言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備選項。例如:明清兩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對此政策的理解正確的是:A.完全禁絕對外交往B.禁止商業活動C.嚴格限制對外交往D.禁止官方貿易。四個備選項中A、B、D使用“完全禁絕”、“禁止”這樣絕對化詞語來表達概念,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2.逐一對比,篩掉表達論述上局部化、片面化的備選項。以上述《馬關條約》題為例,D從賠款角度論述,似乎與經濟侵略關系不大,可首先篩掉,A從內河交通航運一個領域論述,B從蘇杭局部地區論述,都是局部而片面的。相比之下,C的涵蓋最廣,應是最佳項。
審、析、篩三字訣對解答歷史客觀性試題尤其是難度較大、更需要理性認識的題目,如程度式、因果式、概念式等題型,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在實際應用中,還要與題型解題的特定方法如選基法、首尾兩端法等結合起來,這樣才會更快捷、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