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柱學
摘 要: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主題,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必備的思想品質。作為生物學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還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充分利用生命科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代的發展賦予愛國主義教育更為深刻的內涵,不但要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豐富資源的自豪感,更要培養學生對祖國命運、前途的危機感、責任感和投身祖國建設的使命感。
關鍵詞:生物教學;愛國主義教育
一、初中生物學教材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初中生物學教材中蘊藏著許多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進行歸類整理,形成知識體系。結合課堂教學深入淺出,從具體的事例入手,循序漸進,可通過開展課堂討論、演講、競賽等,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下表是初中生物學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二、課堂教學應從四個方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1.加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動植物資源豐富,是研究動植物最早的國家之一。《呂氏春秋·辯士篇》里“正其行,通其風”,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改變播種方式,不僅便于田間管理,也改善植物的通風、透光條件。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制曲和釀造的技術,說明我國的釀造歷史悠久?!饵S帝內經》和《扁鵲難經》是我國早期的著名醫學著作,說明古代秦越人對血液循環已有認識,并首創脈診。名醫華佗最早創麻醉術及剖腹外科,主張割去腐肉以防傳染。在宋代,種人痘預防天花在我國已經比較普遍,后來傳向世界各國。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專論藥用動植物 1800 多種,這部偉大的典籍,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養蠶繅絲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我國動植物
資源豐富,有“裸子植物故鄉”的美譽,云南有“蕨類王國”的美稱,另外我國還是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在今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造的高產雜交水稻多次獲得世界金獎;中國科學家還參與人類基因組框架圖的繪制……以上均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到從古至今我國都為生物科學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從中領悟到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熱情。
2.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向學生介紹蝗蟲作為農業上的一大害蟲,與水災、旱災并稱為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幾千年來,它肆虐華廈大地,制造了一幕又一幕“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舊垂血”的人間慘劇,新中國成立后蝗災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在學習“生物多樣性”時,不僅要向學生介紹我國豐富而獨特的生物,還應向學生介紹,
到目前我國已建立了2000多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50 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5%,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它保護了8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植物種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還為保護區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
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提供了保障。改革開放 30 年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結合“疾病與免疫”內容的學習,向學生介紹我國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在延長,新生兒、孕產婦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得了有效的控制,國家免疫規劃覆蓋面超過 90%,并頒布了 10 多部與衛生方面有關的法律,覆蓋城鄉居民的衛生服務體系已基本建立,“醫保體系”正向廣大的農村覆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事業正在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教學中既要介紹我們取得的成就,又要實事求是地說明前進中存在的問題和所面臨的困難,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緊迫感。
3.國情教育
要使學生懂得:我國人口眾多,但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地大物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片面追求“GDP”的增長,盲目進行開發。因此,生物資源急需保護和合理利用,全民的生物素養也亟待提高。結合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的內容學習,讓學生描述世界和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特別是我國人口增長狀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告知學生,我國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特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可通過列舉數據說明實施該法的意義,近 30 年來,我國少生3億多人口,相當于美國人口的總和,它對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提出保護、拯救珍貴野生動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同時向學生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實施這些法律的意義,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強烈的責任感。
4.熱愛家鄉的教育
愛國,首先要愛家鄉。在教學中應結合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的生物資源以及保護、開發和利用等情況,了解當地的環境保護,關心家鄉人民的健康。另外可以指導學生搜集本地的報刊資料,收看本巿的電視節目,結合本地區歷史和地理知識,開展知識競賽和辯論賽,定期指導學生出版環保黑板報,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春、秋兩次大型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參與保護大自然,讓學生為家鄉的優美環境、地靈人杰、古老又充滿著無比活力的環境而驕傲和自豪。向學生介紹家鄉政府投巨資整治河流,打造“沿江濕地公園”,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撰寫小論文,如《萬只白鷺棲息老山的研究報告》《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調查報告》《校園傳染病種類、季節與對策》以及探究性實踐活動“水質對蝌蚪發育的影響”等,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建設好家鄉的使命感。
錦繡·中旬刊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