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正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內分工逐漸明細化,以充分發揮組織的專業能力。同時在企業采購業務發展中,為有效防控內部風險,需求和采購逐漸分離。采購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組織,以進行獨立的市場分析,成分分析,供應分析等。在采購分離之后,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采購的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優勢,成本效應不明顯。因此標準化對于采購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采購管理;品類管理;標準化;
在競爭逐漸白熱化的當今社會,各大企業競爭不單單是技術。企業所處的供應鏈環境也尤為重要,再前沿的技術也要落實到產品上,這樣才能反映到企業的利潤上。供應鏈關注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最優的成本將最前沿的技術變成產品,進而確保企業利潤持續增長。
在供應鏈的各大模塊中,其中采購逐漸成為關注度最大的一環。業內往往有聲音,凡是產品有質量問題,是采購的問題;客戶無法按時收款,是采購的問題;銷售的產品供應不足,是采購的問題等等。其實以上問題,采購到底扮演這什么角色呢?對于一個制造型企業來說,尤其和生產相關的物料,保障供應是第一位的,所以采購要盡一切力量確保穩定供應。對于產品出現品質問題抑或是客戶關于付款的投訴,采購也要去了解和推動問題的解決。因此采購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就實踐而言,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可預測的。標準化是在采購管理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標準化程度體現一個組織的成熟度和專業度,同時能夠為組織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大多數企業或者組織忽視標準化工作,只是忙于解決當前的問題,而沒有充分的進行計劃,恰恰計劃能力是采購的核心。雖然在短期看來計劃就從來都是不準確的[1],但是在長期看來,計劃的準確度是可以逐漸提高的,業內也有非常多的關于計劃方面的資料。
標準化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方面是需求相關,主要包括所需產品規格標準化,比如員工辦公電腦的需求,是可以按照職級來進行統一規定的;又比如員工所需的必備辦公用品,都是可以做到標準化分配;另外一個層面是采購流程的標準化,比如根據不同的需求設定不同的操作流程,同時也設定不同級別的員工的權力、責任和義務有哪些。
標準化的第一步是充分研究業務特點。比如我們一般會區分材料采購,設備采購,IT行政采購等。不同的業務類型,其業務的特點和側重點是不同的,比如材料相較于IT行政類采購而言,其規格標準化程度要高,業務在一定時期內較為穩定,同生產息息相關,對于交期必須非常重視,因此也要關注上游供應情況;對于設備采購,有一部分是需要進口的,所以在交期、跨國貿易、國內運輸、保險等方面要格外關注。我們進行業務標準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研究業務的特點,然后制定品類策略[2],分品類來進行管理,而不是強拉硬套,僵化的使用一套模式。
標準化的第二步是將品類策略固化為制度。品類管理的能力往往體現一個組織管理能力,怎么進行品類的劃分往往導致不同的策略。因為企業中業務是不間斷的,人員的流動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要想堅定不移的執行品類既定的策略,就需要將品類策略固化為制度。這樣來保證業務的連續性。這點要同時兼顧需求標準化和采購業務流程標準化。
標準化的第三步是將制度植入信息化系統。相較于系統而言,人的出錯概率要大的多。現代管理的一大方向就是利用系統來進行管理,也就是所謂的技術管理手段。現在的IT發展速度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只要我們能夠將業務底層邏輯描述出來,技術上就可以實現。比如ERP系統,大型企業基本使用的都是SAP的相關模塊,但是真的都很熟練的應用系統來提高效率了嗎?實際上并沒有,很多還存在“雙面性”也就是線下手工操作完成后,再記錄到系統中,這樣的系統其實就是一個記錄功能,而沒有充分發揮系統應有的功能。
標準化的第四步是建立培訓反饋機制。目前大多數企業存在培訓滯后性,真正有效的培訓能夠為業務賦能。培訓的一個很大作用是讓員工都在同一種邏輯語言下工作。沒有一套制度、流程或者系統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優化。往往因為日常工作的紛繁復雜,忽視了對現有制度流程的再優化,同時要摒棄“流程的事是高層制定”類似的思想,人人都有為流程建議的權利,只是有專業的部門來把人們的訴求變成現實。因此想要有一個長期的標準化,必須建立培訓反饋機制,定期來檢討。
綜上,現代企業中的采購工作越來越重要,這個時候,采購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購買行為,而是更加專業的綜合服務,采購也是企業利潤的來源之一。在采購管理中,極為重要的思路就是標準化,通過標準化的操作和分析,來提高采購管理的效率,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發展局面。
參考文獻:
[1] 劉寶紅. 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 英國皇家采購與供應學會(CIPS). 采購與供應中的類別管理[M]. 北京中交協物流人力資源培訓中心,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