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有
數學雖然是一門抽象的科學,但是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揭示其知識規律,幫助打開思維的大門,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則會感受到奇妙變幻的數學,趣味盎然,具有誘人的魅力。
心理學家告訴人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的傾向,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是學習的重要因素。如學生對某種活動感興趣就會自覺地、主動地以較長時間關注或參與。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甚至廢寢忘食。而對某種活動不感興趣,既使施加外力,也往往無濟于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了解學生的興趣,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學習動機,大多數來源于直接興趣。而這種直接興趣,往往是由好奇心開始的。比如,剛入學的兒童,對上學就根本沒有什么目的,只是帶著一種好奇心的心理來到學校。我們知道:每個小學生都具有很強好奇心。而小學生往往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結果發生濃厚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把好奇心稱之為“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主張把教學盡可能建立在喚起學生對所要學的東西的基礎上,反對用強制性手段刺激兒童學習。由此可見,學生的好奇心,興趣與教學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以新生奇,促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喜歡新鮮,對任何新事物都易發生好奇心,想去探究。因此,在教學時要注好奇意到知識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給學生一種新鮮感,以吸引學生。例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首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寫出5個商是整數或有余數的整數除法算式。因為學生在沒有學“因數和倍數”前讓他們寫這樣的算式既得心應手,又感覺到新鮮有趣,很快被這新鮮課題所吸引,并開始自主地練習,很快就寫出來了。接著又提出新問題:根據同學們寫出的兩種算式,找出“因數和倍數”?這時學生是不會輕易放過,好奇心之火再一次點燃,使之產生探究未知結果的強烈愿望。放手讓學生閱讀課本,為了找到答案,學生會十分認真的閱讀課本。然后又設計一組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
說出下列各數,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1? 2? 3? 4? 6? 9? 10? 12? 15? 18
這時又一次激起學生求知欲望,個個躍躍欲試。這樣一來一節課,通過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動手動腦結合,自主探索尋找規律,一直處于新的感受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學習新知識持久地保持十分旺盛的精力。
二、以特生奇,促興趣
小學生閱歷淺,生活經驗不豐富,但肯動腦筋想問題,對特的客體易產生好奇心喜歡探究問到底。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抓住數學自身的特點,吸引學生學習數學。例如,教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先讓學生準備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提出一個問題:把一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試下能發現什么特點?此時,學生帶著既特又好奇的心理狀態,個個全心投入實驗。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便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接著,讓學生運用這個規律去求第三個內角練習,并很快地完成了練習。因為,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過程中,已經掌握了三角形三個內角之間內存聯系,看到了自己積極思考的成果,便會主動地運用自己的成果去探究。
此外,在數學教材中,能被2、3、5整除特征,特殊的分數加減法等這些數學內容的特點,很好地利用均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以怪生奇,促興趣
小學生見識少,頭腦單純,對任何怪現象、問題都易產生好奇心。希望去探究,從而發生興趣。在教學時,要牢牢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善于發掘教材,創設怪而不怪的情境,點燃學生極主動心中好奇之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教長方體體積公式應用時,首先,向學生設計匯嫩展示一塊不規則的石塊,并提問,誰能求出這塊石塊的體積?此時,每個學生都射出一種奇異的目光,眼珠子不斷地滾動,接著,趁熱打鐵地說:你們一定想知道這塊怪石頭的體積,這節課老師一定讓你們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請四位同學幫老師完成一個實驗。于是,便把一個長方體教具投入有水長方體玻璃缸,讓學生分別測出有關數據,報告給全班同學,然后算出長方體教具的體積和和水上升的體積,學生感到奇怪,便積極主動地探究,過了一會兒,幼嫩的小手紛紛舉起,有一位同學竟站起來說:我算出了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算出石塊的體積。一個看起來既怪而又復雜,就這樣迎刃而解了。這樣做,不僅加深丁學生對長方體體積公式的理解,而且也使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得到了同步發展。
總之,任何教材內容都是客觀的,只要我們教師努力挖掘,靈活駕馭,都能設計出“新、特、怪”的情境,點燃學生心中好奇之火,長此下去,必然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