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蘋 王雪敏
摘 要:高技能創新人才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必需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優秀的實踐能力,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從培養方案入手進行頂層設計,構建“三分式”教學模式和“四平臺菜單式”課程體系,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多元選擇途徑。在此基礎上,針對高技能創新人才進行專項培養,確立起高職卓越人才的培養規格,設計并創新實踐了“雙主體、多平臺、滾動式”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繼而輔之以課外搭建的各類實戰創新創業平臺,培養一批“寬視野、強實踐、能創新”的高職卓越人才。
關鍵詞:“三分式”教學模式;卓越技師;實戰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19)01-0083-06
高技能創新人才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必需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優秀的實踐能力,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自2011年開始,采取“頂層設計+拔尖專項+平臺搭建”三措并舉的方式,培養了大批卓越創新人才。
“頂層設計”指以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工作為抓手,清晰厘清了3個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構建了分層、分流、分類“三分式”教學模式,通過“四平臺菜單式”課程體系的搭建,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人才培養。科學設計人才分類成長的專業“四維導航”圖,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元選擇途徑。“拔尖專項”指學校在分類培養的基礎上,針對高端拔尖創新人才,開展專項培養。確立“寬視野、強實踐、能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并創新實踐了“雙主體、多平臺、滾動式”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全省高職中率先開展“卓越”人才專項培養。“平臺搭建”指學校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搭建課外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各類實戰平臺。創辦創業學院,制定出臺《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創新創業學分制管理辦法》以及開展宏人才創新創業科研項目等一系列文件,打造時尚創客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建設創業基地、創客中心、創新工場等眾創空間,聘請校內外創業導師,開展“從0到1”創業訓練營和創業周末活動、創新沙龍、創新講座等活動,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學子,最終取得突出成績。
2015-2017年學校畢業生畢業1年后創業率連續3年超越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在浙江省“南江杯”創新機器人設計比賽中,我院學子與浙江大學等知名本科院校同臺競技,獲得冠軍。在浙江省第五屆高職高專院校“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上,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取得省“挑戰杯”賽事中的最好成績。在浙江省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銀獎2項,位居全省高職院校第二,學校獲得“最佳進步獎”,實現“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歷史性突破。2017年學校10個項目入圍浙江省第六屆職業院校“挑戰杯”創新創業競賽決賽,最終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及最佳表現獎、優秀組織獎;學校獲“2008-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創業技能大賽突出貢獻單位”稱號。
1? ? 舉措之一:“三分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學校以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工作為抓手,清晰厘清了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高級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卓越技師創新創業型),本科、出國留學(深造型),中端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就業型),構建了分層教學、分流培養、分類成才這“三分式”教學模式,通過四平臺菜單式課程體系的構建:公共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塊平臺+專業拓展平臺,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人才培養,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構建不同層次、各有側重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入到專業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以及就業指導教育中。開設《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采用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沙盤演練、企業調研、企業家論壇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通過教學模式重構,引導學生自我設計,選擇成才方向,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職業生涯,選擇自我發展的方向,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1.1? ? 準確定位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目標,架構“四平臺”菜單式課程體系
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著力點。近年來,高職教育入口“大眾化”、出口“多元化”的問題成為瓶頸,教育與就業之間的鴻溝,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一方面是用人單位人才難覓, 職業教育需要加快適應經濟發展成為新常態,人才觀、質量觀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職教育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人才成為新目標,以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因此,高職教育突破既有的思維定勢,制定出與職業特征和企業用人標準相匹配的人才培養目標,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從高校的層次結構、實際需求、人才類型,以及自身情況4個方面加以分析,借鑒發達國家與地區的技術教育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學院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定位,避免“粗放”“寬泛”的目標定位和目標導向性不夠清晰的問題。將我院人才培養的不同層次目標定位為3種類型:高級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卓越技師創新創業型),本科、出國留學(深造型),中端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就業型)。
卓越技師型:開設“人文與信息技能”、“規劃與創業”、“英語與國際視野”、“藝術修養與管理經營”4個模塊若干門通用標準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對將來發展方向的設想,選擇課程學習以及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并通過考核后取得各門課程的相應學分。
創新創業型:開設《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采用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沙盤演練、企業調研、企業家論壇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以及就業指導教育中。
深造型:一年級開設公共基礎課,三年級時專升本的同學享受學校為期1年《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3門課程的免費輔導培訓。
就業型:開設公共基礎不同模塊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個人特長、發展意愿,或者根據自己入學時的考試成績,選擇教師和時間地點,選擇不同模塊進行課程學習。
1.2? ? 科學設計人才分類成長的專業“四維導航”地圖,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學習臺灣高職院校的先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制定了專業“四維導航”課程地圖:繪制“課程地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有利于幫助學生能夠清晰規劃自己大學期間的學習路徑,了解自己課程規劃與未來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之間的關聯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
這張地圖對新生教育、在校生教學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將此圖納入新生手冊,學生一入學就能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各專業可結合自身的特色,為學生規劃更多的活動或實訓實踐環節,將之納入相關導航中。學生自由選擇相關課程,參加相關學科比賽,考取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積極參加實踐實訓活動,最后,選擇不同的職業方向就業、創業。四維導航課程地圖為學生分類成長成才提供了多元選擇途徑。
專業四維導航地圖,對于學生而言,勾畫出的是學生學業期內清晰的學習路徑,有利于學業規劃;對于教師而言,勾畫出的是教師所授的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有利于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勾畫出的是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有利于選擇人才;對于教學管理者而言,勾畫出的是教學對資源的需求,有利于合理調度教學資源。這四維導航圖,引導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高質量實現。
同時,學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平臺課的分層分類教學改革,因材施教,滿足不同起點和發展需要的學生的學習要求,激發潛能。探索建立課程學分認定制,修訂完善《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分制管理辦法》,將學生學科技能競賽、學術研究、創新創業成果均納入課程學分體系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小班化教學,提高教學互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信息化教學改革為抓手,提升學生課堂關注度,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制定《課堂教學創新專項聽課指導意見》、《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評教指標體系》,完善學評教制度。
“三分式”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符合學生多樣成才的規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畢業生更符合企業用人需求,提高了其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2? ? 舉措之二:“卓越技師”專項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卓越技師培養計劃”是學校深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針對高技能創新人才短缺這一突出問題,學校從2011年開始,確立了“寬視野、強實踐、能創新”的優秀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設計并創新實踐了高職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學院集合職教集團、全國紡織行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寧波市紡織服裝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及寧波市紡織服裝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多方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實踐校企深度合作卓越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培育途徑。
2.1? ? 創建了“雙主體、多平臺、滾動式”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了“雙導師雙證書”培育導向
結合學院辦學實際,組織高職教育專家和企業高級技術及管理人員共同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研究,明確了“雙主體”內涵:一方面學院教學單位作為人才培養教學主體,另一方面校內外實訓基地作為實踐教學主體,兩個主體形成合力,共同搭建校企緊密配合的“雙主體”教學平臺,共同發揮人才培養功能。同時,學院以專業培養為主要平臺,以職業技能鑒定與競賽平臺、創新創業鍛煉平臺、教師工作室與科研平臺、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平臺、校企合作及社會服務平臺等為多元輔助平臺,構建了一個漸進式、開放性、立體化的卓越人才培養體系,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學以致用,積極實踐、努力成才。
為保證卓越人才培養質量及水平,學院實行“雙師雙證”制――每位參培學生都有一位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進行指導,每位參培學生畢業時都能獲得“大專”文憑+“職業技能證書”。在選配卓越技師參培學生導師時,學院規定校內導師必須由高職稱、專業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專業骨干教師擔任,企業導師則按校內外1:1的比例配置,選配專業水平高、職業素質優秀、在行業領域中已有一定知名度及影響力的企業專家擔任。
此外,本著質量第一、兼顧動態平衡的培養原則,“卓越技師”參培學生嚴格按照參培要求以4%的比例從專業一年級學生中遴選,對于培養期間不能按要求完成培養計劃或者受到各種違法違紀處罰處分、或者自愿退出的學生,項目導師可實行自然淘汰制,淘汰的名額由導師選擇其他符合要求、具備培養條件和需求的學生替代,也可放棄選擇。這種優勝劣汰的“滾動式”管理模式,也使得卓越技師的培養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2.2? ? 架構起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兩大“卓越技師”培養標準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制定了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
通用標準:重在培養卓越學生開闊的跨專業視野、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溝通交流、創新創業、跨文化交流能力,強調四重:“重基礎”、“重人文”、“重素質”、“重發展”, 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無窮潛力。根據這“四重”要求,學院為“卓越創新人才”,開設通用標準課程,即素質培養目標實現矩陣:“人文知識與信息技能”、“英語與國際視野”、 “職業規劃與創業”“藝術修養與管理經營”4個模塊課程,學生每學期接受這些課程的集中教學,總學時為40~50學時,參加學習以及相關的實踐活動,并通過考核后取得各門課程的相應學分。
專業標準:重在培養卓越創新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強調兩強:“強職業核心能力”、“強應用創新能力”。根據這“兩強”要求,卓越創新人才需要具備本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經濟管理知識以及職業發展、創新創業等跨學科知識;必需達到本專業技師職業資格水平,能夠熟練運用本專業基本技能和專門技能完成復雜的、非常規性的工作;且在專業工作中有創新;能夠了解掌握本專業的技術標準和前沿信息。因此,參與培養的各專業根據卓越技師的總體標準和本專業的實際情況,通過校企合作等途徑,共同細化并制定具體明確、可操作執行的本專業卓越技師的專業標準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專業培養內容,主要注重因材施教、個性培養、以學生為本。培養方式為“項目引領、團隊學教、導師負責、理實一體”,通過多種形式,圍繞真實項目,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由簡單到復雜、以項目教學、工學交替、專題研討、頂崗實訓、競賽創新、國際交流創業孵化等豐富多樣的教育培養途徑進行實施。
2.3 確立可供檢驗可供操作的考核評價指標,建設基于素質、知識、能力三重維度的高端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
考核指標體系,根據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分別制定。其中,基礎指標是每個參培學生必須達到的,各個專業通用的。按通用課程達標要求和專業課程達標要求設置。專業指標:專業考核指標分為必選項和可選項。根據學生的學業優勢和特長,導師和學生共同定制不同的考核目標,以突出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各專業制定的專業指標均需定性定量,專業核心能力尤為強調,其中“競賽獲獎”和“職業資格證書”為必選項;其他,如外語、榮譽稱號、發表論文及知識產權、優秀畢業作品、企業采用、專升本等選項可選取若干項,作為必選項要求。
卓越技師專項培養對學生的人文精神、職業能力、創新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造就學生健康人格,培養了他們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 ? 舉措之三:創辦創新創業學院,打造實戰平臺
學校為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搭建課外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各類實戰平臺。創辦創新創業學院,制定出臺《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創新創業學分制管理辦法》以及開展宏人才創新創業科研項目等一系列文件,支持創新創業。2017年,學校投資55萬元,打造1500平方米的時尚創客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建設創業基地、創客中心、創新工場等眾創空間,聘請校內外創業導師120人,開展“從0到1”創業訓練營、創業周末,以及各類知識講座、創業論壇、創新沙龍、科技競賽、創業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學子。參培學生達到498人次。創新創業工作取得新突破,2017年9月學校“創業種子班”51名學員結業,成功孵化6家公司,3個項目獲全國高校優秀創業項目百強,1個項目獲第九屆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大賽一等獎;2017年學生獲得授權的發明型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獲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立項、結題各7項。
4? ? 創新之處
4.1? ? 培養理念的創新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前提下,從學生中心和學習中心的角度來重構人才培養體系,以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契機,順應高職教育實現學生增值的時代要求和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系統設計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端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形成個性化、差異性人才培養方向,豐富了人才培養層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高品質的人才保障,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2? ? 培養模式的創新
學校通過構建三分式教學模式、“雙主體、多平臺、滾動式”的高職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雙導師雙證書”培養導向,一定程度上集合了“政、校、企”多方優質資源,發揮了學院省示范性高職院校辦學優勢,增強了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同時也為我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范式借鑒。
4.3? ? 學生學習模式的創新
學院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倒逼機制,促使參培學生創新自己的學習模式。為完成培養目標,卓越技師參培學生在校企雙方導師的指導幫助下,積極參加課內課外各類培養活動,如社會實踐、企業實踐、學生社團、專題講座、專題研討、專題論壇、專題欣賞會等,積極開展個性化、自主性學習,以提高素養和技能。在這些優秀學生的引領下,更多的學生被激勵,被鼓舞,也勵志成才、發奮學習,進一步推進了學院優良校風學風的建設,提升了學院整體教學質量和效率。
4.4? ? 考核評價機制的創新
卓越創新人才學生達標考核引入第三方評價,通過校外專業技能競賽、職業資格證書鑒定、專利申請、作品被企業錄用并投入生產等多種形式,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回歸了教學質量建設的本質,增強了人才培養結果的準確性和公信力。
5? ? 成效體現
5.1? ? 深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學校通過“三分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卓越技師”拔尖型人才培養一級實戰平臺的搭建,創新創業人員范圍逐步擴大。“卓越技師”參培學生比例達4.6%,開展“卓越技術”培養專業比例達91.43%。2015、2016、2017三屆參培學生獲得學科技能競賽獎項80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項212項;獲省優秀畢業生等各類榮譽912項,4人獲得國家技師,80%學生獲得高級技能證書,企業錄用作品186項,獲得專利49項,發表論文38篇,參研課題182項。
5.2? ? 顯著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創新潛能得以激發
學生學科競賽成績優異。參與競賽132項,609人次獲獎。其中,國家級獎項174項,省級獎項130項。2016年在浙江省“南江杯”創新機器人設計比賽中,我院學子與浙江大學等知名本科院校同臺競技,獲得冠軍。在浙江省第五屆高職高專院校“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上,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取得省“挑戰杯”賽事中的最好成績。在浙江省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銀獎2項,位居全省高職院校第二,學校獲得“最佳進步獎”,實現“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歷史性突破。在第一屆中國創客創業大賽中獲得第三名,并取得浙江賽區10強證書。獲得浙江省第十四屆“挑戰杯――創智下沙”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2項。
5.3? ? 畢業生獲得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職場發展前景大
近幾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升,達97.15%、97.25%、98.05%,每年高于全省96.25%、97.06%的平均值;創業率達5.20%、6.22%、6.68%,高于全省5.02%的平均值;對教師教學水平滿意度為83.93%,77.94,高于全省82.28%和77.26%的平均值。他們以自己扎實的專業技能、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職場中脫穎而出、表現出眾,得到了雅戈爾集團、維科家紡、申洲針織、寧波太平鳥魔法風尚服飾有限公司、寧波市天廣聯展覽有限公司、寧波創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寧波眾多知名企業單位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重用,職場發展潛力大,很多畢業生已經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走上領導崗位。
5.4? ? 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和輻射效應,獲得媒體廣泛關注
改革成果獲得浙江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高教學會重點課題立項研究,理論成果發表于核心期刊;同時研究論文獲得浙江省高職研究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并入選2016年《浙江省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創新與改革典型案例》。
2014年獲得學校第六屆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6年獲得浙江省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二等獎;《中國教育報》《浙江教育報》《東南商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以《行動成就夢想》、《學生技能提升快 就業滿意度高-浙江讇字耙導際躚г耗昴暄“聞嘌白吭郊際Α薄貳ⅰ斗歐傘白吭健泵蝸朧樾慈松?浙江讇字耙導際躚г骸白吭郊際蘋迸嘌褪怠肺舛猿曬榻辛瞬煞煤捅ǖ潰?翁媒萄Т蔥碌陌咐艿街泄攣磐⑶肀ā⑿呂送⑼仔攣擰⒒非蚴北ā⑷嗣袢氈ㄍ⒚攔缺ǖ讓教灞ǖ籃凸刈ⅲ卮?00多次。鄭州工程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等高校紛紛來電咨詢取經。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新聞欄目《第一時間》以《浙江一高校開出課程 全程手機教學》為題,報道了我院課堂創新中推出“云班課”的情況。浙江之聲廣播電臺、寧波電視臺也相繼來學院采訪,寧波電視臺4套《新聞4鮮湯》欄目都播出我院課堂創新的案例,社會影響日益廣泛。
參考文獻
[1]汪立超.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地方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職業教育,2012(12).
[2]任允熙,王維正,王濱.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06(6).
[3]楊國祥,尹家明,萬碧波等.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7.
[4]馮濱魯,吳明,王濱芳.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