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逸
近年來,教育公平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如何保證特殊兒童也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也隨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因此一種有利于保證特殊兒童接受公平教育的形式——隨班就讀受到了更多重視。
所謂隨班就讀,就是指特殊兒童在普通教育機構中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隨班就讀生比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學業成就更強,自立自助能力、自信心、社會交往能力更高,對學校生活有較高滿意度和歸屬感,比一般學生更具有互助合作、自治等精神。
開學,我迎來了一群剛入學的可愛孩子,也包括一個看起來比一般孩子要大的女孩子——小飛,她被媽媽推著輪椅從后門進入教室,媽媽看起來還很年輕。班級里的好奇寶寶和家長們不約而同地投去好奇的眼光,小飛的媽媽走到我身邊,輕聲地介紹起了孩子的情況:小飛比同齡孩子要大兩歲,坐輪椅并不是先天的殘疾,而是在小飛就讀一年級時,由于脊髓炎的后遺癥導致她沒有辦法再站起來,休學了兩年,現在還在康復階段,但是康復時間還未可知。
自她入學之后,一年之間先后給她換了3個同桌,小飛以同桌愛講話影響她學習、同桌隨意動她的輪椅、同桌經常偷看她的作業等理由要求教師給她換位置;一年的春游、秋游,也不愿去參加。小飛在校園的學習通常只有半天,因為下午一般都安排了醫院的康復訓練。頻繁的針灸治療和康復訓練在小飛身上收效甚微,孩子的性格也慢慢產生微妙的轉變:小飛和班級孩子的交流越來越不積極,并且經常性地回避關于自己身體的話題;偶爾對前來照顧的奶奶發脾氣;作業有時候也以身體原因為借口不能按時完成。
由于休學的原因,現在的小飛比班里的同齡孩子要大兩歲,也就是她已經處在10歲的這個階段。7~10歲這一階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階段,由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孩子已經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各種習慣已經基本上趨于穩定,意識在心理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孩子有了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通過意識努力建立意識心理模式,形成新習慣。
出于愧疚,家人對小飛的物質照顧可謂無微不至,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心理照顧卻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總是無法全面照顧到,面對這樣的情況,結合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校園內教師的引導可以給予孩子更大的幫助。
一、注重課堂表現,培養更多的自信心
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在一些需要身體參與的活動上是沒辦法很好地表現自己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可以在他們所擅長的方面給予更大的關注和鼓勵。
小飛在文化課堂上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舉手積極,回答聲音也響亮,那么作為教師,我覺得不妨多加鼓勵,原本就需要孩子們多多參與課堂,才能在課堂上擦出智慧的火花,而小飛這樣的孩子,在教師的鼓勵中,她能更加有自信心,有一種融合進班級的感覺,或者是說,在這個集體里,這樣的鼓勵更能讓她覺得有一種“自我存在感”。其實一開始,小飛和孩子們的交往方式是“吸引”。小飛的家長給小飛買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兒”,當小飛帶到教室以后,孩子們齊刷刷地圍過去。但是這顯然不是一種非常可取的交往方法,如果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不再對這些“小玩意兒”感興趣,那么就沒法交流了嗎?所以,我仍然覺得: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她一種健康的心理,一種完善的人格,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孩子心理人格的形成階段。
二、重視課外活動參與,培養溝通交流能力
小飛不太熱衷于參加班級以及學校的集體活動。或許是擔心別人的異樣眼光,或許擔心出去行動不便,但是,考慮到大家都是班級的成員,我還是和小飛做了比較細致的溝通。小飛的語氣吞吞吐吐的,不管是介于教師的強烈要求,還是她最終心動了,那一次的秋游,她還是去了,盡管不和大家一起。秋日陽光的照耀下,小飛坐在輪椅上,笑得很開心,我想:她的內心,一定也有參與班級活動的愿望。在之后的校園活動中,我還是積極鼓勵她去參加,更多的是為了讓她有感于自己是班級的一員。在那之后,她也多次報名校園的讀書比賽,通過班級的投票,獲得了學校第一屆的“閱讀之星”。
三、珍惜家校溝通,營造良好環境
小飛的父母因為在外經商的原因總是不在家,家里只有爺爺奶奶照顧她,普通孩子的家庭都十分重視“隔代撫養”的這個問題,更不用說這樣特殊的家庭,爺爺奶奶的照顧對于小飛來說肯定是不夠的。孩子的身體有缺陷,這已經沒有辦法做過多的改變,那么如何用一個良好的環境來滋潤孩子的心靈,我想,這是首當其沖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爺爺奶奶帶來更多的是陪伴,孩子的交流除了和同齡人,就是和家長的溝通了。
小飛的媽媽在小飛上學之后又給小飛添了一個弟弟,但還是住在外地。從和媽媽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小飛的生活情況,媽媽也漸漸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不愛溝通交流等等。二年級開始后,媽媽帶弟弟住在了家里,我明顯看到小飛態度的轉變,對治療更積極了,因為媽媽在家等著;愛參加活動了,因為媽媽陪著……如果教師和家長一起努力,那么,何必憂愁孩子的各種問題?在已經沒辦法改變一些事實的情況下,把能做好的做好,能改善的改善,那么盡管是特殊孩子,一樣可以開心健康地長大。我們需要社會大眾不將殘疾人、特殊兒童看做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將他們看成是擁有與眾不同特征的社會的一員。通過形成這樣的廣泛共識,那么殘疾人在整個社會中,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中的境遇就會得到很大的改觀。
在我看來,隨班就讀應該強調一種“融合”的觀念,但并不意味著需要殘疾兒童費力地適應普通學校的文化。融合也不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即讓他人認為殘疾人沒有什么差別,因為拒絕承認差異就像是硬要自己“不管帽子叫做帽子”一樣荒謬、沒有意義。只是以更加積極的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與生活相融合,他可以和別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樂,一起成長進步。長此以往,普通孩子不會對特殊孩子產生偏見,特殊孩子也不會因為缺陷而自慚形穢,我想這樣才是融合,才是隨班就讀的目的所在。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