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娜 陳駿榮 王寧寧
摘 要:麗江作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是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本文從麗江旅游業入手,通過麗江旅游的發展的現狀,分析當前麗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政策性保護問題,提出麗江民族文化保護的政策性措施和方法,以期為麗江民族文化旅游長遠的發展建立一套良好的政策體系保護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麗江;旅游;民族文化;政策性保護
緒論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和社會歷史發展水平的總和,亦即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各民族的語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學、哲學、史學、醫學、天文歷算、教育、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習俗慣制等包括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1]而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質,是一個民族得以存在的證明和根據。歷史上很多民族到今天已不復存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保住自己的文化,而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取代,或者同化并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之中。一個民族若想要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生存下來并保有自己原本的特色,只有創建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將民族文化一代代弘揚、傳承下去。
(一)民族文化保護的意義
2010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中學習時,對文化體制改革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也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建立和實施健全的文化體制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2]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發展,我們打開國門,使得世界各地強勢文化大量的進入中國,融入到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當今這樣一個西方文化滲透力異常強大的時代,雖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交流、碰撞、變遷,但一味吸收、融入文化,最終的可能就是被其他民族文化同化、融合并消亡。因此,如何在歷史的變遷中保持、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僅對世界文明發展有意義,也關乎到自己整個民族的命運,是每一個民族都必須正視的問題。
(二)民族文化政策性保護的概念
民族文化可謂源遠流長,但是由于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各民族所遭遇的社會文化背景不一樣,導致民族文化傳承的狀況也各不相同。因此,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幫助各民族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內容,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旨在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質、弘揚各民族的有優秀傳統文化,經過近70年的實踐,我國的民族文化保護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繁榮。
因此,民族文化政策性保護,指的是以旅游業中的民族文化為主體,通過制定以保護民族文化為目的的行政規定,用于在旅游發展過程中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并規范旅游業中不利于民族文化保護的行為。通過民族文化的政策性保護體系的建設,在麗江旅游業中樹立民族文化保護思想,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真正實現麗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麗江旅游發展概況
麗江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界處,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麗江旅游起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立足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確立和實施旅游先導戰略,逐步走上了一條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的路子。2017年,麗江市2017年,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069.46萬人次,同比增長15.61%,旅游業總收入821.9億元,同比增長35.01%。[3]旅游業已發展成為麗江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通過不懈的努力,麗江已成為在海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熱區和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一)麗江民族文化資源概況
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變遷的過程中,麗江的各少數民族在各自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豐富了麗江旅游業的文化內涵,促進了麗江旅游業的發展。
麗江各少數民族創造的文化中,又以納西族的民族文化最為突出。濃郁而獨特的納西民族文化促進了麗江古城旅游的發展,同時也是麗江旅游的靈魂所在。麗江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三項桂冠;擁有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的納西洞經音樂;納西族引以為傲的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和至今還流傳使用的東巴文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習俗,以及麗江古城,擁有800多年歷史,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麗江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使麗江旅游業具有了獨特優勢和無法替代的特征。
(二)麗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政策保護概況
麗江在多年的旅游發展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價值,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充分開發與利用。并在麗江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探索和實踐中,化腐朽為傳奇,使民族文化成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精心構筑起納西人民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園,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保護模式。
1.修復麗江古城,推動旅游發展
為了保證麗江古城文化的原真性。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同時組建了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和管理公司,把原來的議事協調機構職能調整充實為政府的工作部門,逐步形成了一種“多級聯動、合理分工、協調配合、榮辱與共”的管理模式。[4] 逐步收回古城內政府直管公房鋪面的使用權和經營權,集中用于麗江古城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規定合理利用麗江古城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對旅游業發展進行規劃,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
2.制度搶救整理,傳承東巴文化
作為麗江旅游的重要文化資源,麗江政府對東巴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同樣重視。2006年1月1日,《云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頒布,東巴文化研究展示機構同時建立,開始著手搶救整理翻譯東巴經典,展示和宣傳東巴文化,組織開展東巴文化學術研究。[5]并將一部分公房用于民族文化項目的開發,支持從事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民間手工藝、傳統建筑工藝的單位和個人,支持和鼓勵本土文化名人在古城內從事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展示活動。
3.培養人才,專項資金扶持
自1999年起,麗江就在納西族地區的小學、初中、高中里嘗試開設納西母語教育和遺產知識課程。進行東巴文化知識傳承試點,東巴文化首次成為學校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到2011年,云南民族大學納西語言與東巴文化本科招生16名,畢業48名,其他各大專院校還培養了數十人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為納西民族文化的傳承培養所需人才。[6]
2008年開始,麗江政府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展示等保護工作。[7]有計劃地實施留住古城居民、古城民居修繕、地方民族特色店鋪保護、名人故居修復、傳統文化院落打造等項目,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4.開展文化活動,弘揚民族經典
政府組織恢復麗江古城雪山書院舉辦的“麗江講壇”活動,于每周六下午開展免費傳統文化講壇活動,邀請國內外、省內、本地文化名人講授傳統文化,自2012年開辦至今,已舉辦300多期。[8]除此之外,定期開展大研講壇,以“邀文化名人、享古城軼事”為主題,組織遺產保護管理及景區服務人員、原住居民、經營戶共同聆聽學習古城傳統文化、名人故事,傳承古城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經典。
多年來,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努力,麗江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可避免的使民族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受到影響。
二、麗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麗江民族傳統文化作為麗江旅游最耀眼的部分,在麗江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民族文化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同化、消解。
(一)民族文化資源缺乏保護
旅游資源作為整個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對發展旅游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麗江旅游資源中民族文化占有大部分,可見,麗江民族文化在麗江旅游發展中的關鍵地位。
雖然從20世紀初,為了保護民族文化,麗江頒布先后出臺了《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管理規劃》、《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傳統商業文化保護管理專項規劃》、《云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等一系列的地方性的法規、規章、規定和辦法。但是因為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度,管理跟不上,給麗江旅游帶來了壓力。在旅游發展中重開發、輕保護,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問題較為突出。旅游發展中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旅游景區的粗放式經營;旅游旺季旅游人數超過最大承載量的超負荷運營,給麗江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從而也導致游客需求不能滿足,影響麗江旅游口碑的結果。
(二)民族文化過度商業化
獨特的民俗文化是麗江大放異彩、吸引世界眼球的主要因素。擋在旅游的不斷發展中,卻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風口浪尖。每年數千萬的游客涌入麗江,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而導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內生活,帶著留戀與無奈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取而代之的是商戶,住戶變為來來往往的旅客。麗江古城僅僅變成了店鋪和旅游商品的展示場,缺少了文化天然創造主體的麗江古城是麗江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在古城內雖隨處可見各種民族樂器、服飾,但基本都是工廠流水產品,并無法完全展現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
旅游業的大力發展,使得人們看到商機,許多外來商人在麗江投資做生意,為了吸引游客,各種手段層出不窮,使得麗江原本的特色正在一點點消失。曾經古色古香的古城逐漸被喧囂嘈雜所代替,節假日到古城能看到的也只是人擠人而已。雖然旅游發展對麗江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擴大影響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過度的開發和利用,把文化作為賺錢的工具,使得民族文化庸俗化和商業化。
(三)民族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隨著麗江旅游發展的迅速發展,古城內外地人逐漸增多,講納西話的人越來越少,穿納西族服飾的人大多已經不是真正的納西族。現在,四方街最獨特的“日中互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的景象已經不可能在現。而其中,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老一輩的傳承人帶著傳統的技藝,常常無處施展,年輕一輩面對枯燥而復雜的傳統技藝,大多不愿學習,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內容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去世逐漸消失。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使得許多民俗節日和民俗活動逐漸消失,民族民間文化生存處于瀕危境地。
民族傳統文化作為麗江文化的重要部分,以特定的載體呈現出來,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得以開發和保護。粗放式的經營、不合理的利用和開發,都會使得麗江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民族文化的發展受到沖擊,因此重塑文化雄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麗江民族文化政策性保護建議
民族文化作為麗江旅游發展的主要支撐,只有保護好,才能使得麗江旅游長盛不衰。隨著麗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保護越來越嚴重,當地政府應當發揮自身管理者的作用,從宏觀層面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并引導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以及內涵,激發起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從而激發當地居民自覺參與到民族文化保護的行動中。
(一)增加獎懲性保護措施
民族文化作為麗江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對它的保護一直是政府管理的重中之重。先后頒布了諸多條例、辦法對麗江旅游中的民族文化內容進行保護,但是主要還是以規劃為主。但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原真性,除了各類開發規劃措施外,還應增加一些具有獎懲性質的條款,加強對政策實施者的監督。
已經頒布的法規條款主要以資金扶持保護為主,雖有成效但并不明顯。因為沒有一定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很多措施并不能落到實處。因此除了實施搶救、復原之外,還應在實施的過程中適當增加獎懲性機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全員共同參與,因此除了政府的投入,還應調動當地居民、游客的保護意識。因此一些獎勵性條款將有助于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對于負責民族文化的搶救和保護的實施部門,也可以采取獎懲有度的政策,對做得好的獎勵,對做不好的批評、警告,從而全方位保證頒布法規條款的有效性。
(二)注重宣傳教育工作
麗江旅游以其突出的民族文化內涵吸引游客,要想留住民族文化的精華,還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而在保護的措施中,增強大眾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
很長時間,麗江旅游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麗江民族文化的魅力,但同時過度的開發和利用也使麗江民族文化的內涵逐漸消失,沒有了原本的意義。要想讓大眾認識到麗江民族文化的價值,需要政府大力宣傳,增加公益性的民族文化展示與體驗活動,才能提升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才會真正參與到民族文化保護的行動中來。
(三)加強政策扶持政策
一直以來,麗江都有設立專項資金對民族文化傳承進行扶持,也使一部分民族文化傳承人投入更多精力咋民族文化傳承的工作中。但是,隨著老一輩民族文化傳承人的離世,很多民族技藝瀕臨失傳,再加上很多民族傳統文化不適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致使年輕一代不愿再學。因此,利用政策扶持開展民族集市和民族民間傳統節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增長其精神文化需求,是促進新一代對民族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
另外,在現有基礎政策基礎上,增加鼓勵、支持年輕人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獎勵、資助政策,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年輕人投身到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事業中。為了保證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還需要政策扶持把保護民族文化與發展民族經濟結合起來使文化與經濟互促互進,從而也使民族文化傳承人能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就能謀求生存和發展,最終能實現以民族文化之力助民族文化保護的局面。
麗江旅游的快速發展給麗江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但同時也在不斷消耗著麗江所擁有的資源,尤其是文化資源。麗江民族文化深厚,是麗江旅游發展過程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但是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開發,過度的市場化、商業化問題逐漸嚴重,使麗江民族文化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和價值。雖然各民族作為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主體,對于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政府作為國家發展的管理者,在旅游業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的過程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政府大力加強民族文化保護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協調好麗江旅游發展與麗江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麗江旅游業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紅曼.淺析我國的民族文化政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29):117.
[2]曹承偉,王芳.我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意義及政策透視[J].民族民間文化研究,2012:222-223.
[3]曹櫻.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2017年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計劃[EB/OL].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ljta.gov.cn/html/infor/notic/14646.html,2018.01.04.
[4]楊虎.民族文化保護的麗江實踐與啟示[J].文化產業,2014(2).
[5]曹櫻.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2017年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計劃[EB/OL].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ljta.gov.cn/html/infor/notic/14646.html,2018.01.04.
[6]和少英,和光翰.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11(06).
[7]曹櫻.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2017年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計劃[EB/OL].麗江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ljta.gov.cn/html/infor/notic/14646.html,2018.01.04.
[8]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政風行風熱線[EB/OL].麗江熱線https://www.lijiangtv.com/article/68836-p-1.html,2017.10.27.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