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華
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缺失抑制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我以《乘法的初步認識》為例,探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起始概念課。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在一節課中有的教師一次性呈現這些素材,表面十分熱鬧,但教學效果不理想。有的課,甚至在學生擺小棒、寫算式的操作活動中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恰當地選取素材,采取簡約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建構乘法的概念呢?對于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講,大部分學生已比較牢固掌握了加法概念,乘法知識了解不多。雖然部分學生對乘法已有所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是模糊、不完全的,要讓每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理解乘法含義,建立乘法概念有一定難度。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計了簡案并嘗試教學。
一、實踐感悟
(一)師生游戲
教師:(伸出雙手)一只手有5根手指,我一共有幾根手指呢?學生齊答:10根。教師:你是怎樣算的?學生1:5+5=10。學生2:2個5相加。(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教師:3只手一共有幾根手指?怎樣用算式表示?學生1:5+5+5=15,3個5相加。教師:你和你的同桌有4只手,一共有幾根手指?可以怎樣用算式表示?學生1:5+5+5+5=20,4個5相加。學生2:10+10=20。教師:5只手呢?怎么列式?(學生答略)教師:8只手一共多少根手指?該怎樣列式呢?學生1:8個5相加,5+5+5+5+5+5+5+5=40。學生2:10+10+10+10=40。
(二)感悟乘法
教師:如果是20只手呢?你能想辦法很快地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學生1:用加法,5+5+5+5,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教師的板書跟不上學生說的速度,下面有學生說:“到底有幾個5啊?聽也聽不清楚。”學生2:20個5相加。教師:怎樣表示?學生3:寫20個5連加。教師:老師佩服你的耐心,有沒有其他表示方法?學生4:(到黑板上寫)5+5+5+5……5=20。學生5:可以用乘法:5×20或20×5。教師:你真了不起!已經知道用5×20或20×5來表示,這里的5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5×20表示什么?(20個5相加)認識乘號,齊讀這個算式。
二、認識乘法
(一)改寫算式
教師:你能不能像上面這樣的寫法,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舉個例子,2個5相加,我們可以怎樣用乘法表示?學生:2×5=10或5×2=10。教師:把剛才的這些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同桌交流、反饋。再看看,5×4、5×8等表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二)觀察發現
教師:(指板書)仔細觀察、比較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小組討論,學生匯報、反饋,引出相同加數的概念)
揭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三)讓學生寫加法和乘法算式
教師:像這樣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你能創造一個嗎?請你先寫一個加法算式,再改寫成乘法算式,把自己寫的算式和同桌交流一下。
(四)體會乘法的簡便
教師:如果想知道我們全班35個小朋友一共有幾根手指,該怎樣列式?學生1:每人有10根手指,35個10相加,用乘法表示是35×10。學生2:每只手有5根手指,35個人有70只手,用70×5表示。教師:如果用加法做,你覺得怎樣?你們認為哪種方法簡便呢?
這節課使學生了解到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有時用乘法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把可以寫成乘法算式的寫出來,有的能直接用乘法表示,有的不能,明確必須是相同數相加才能用乘法表示;第二層次是擺一擺,寫一寫。其中第3題:怎么用圖、動作或學具表示4×3?選擇你喜歡的方法把它表示出來。接著,學生用各自的方法表示;第三層次是主題圖的應用:看一看、找一找,選擇你喜歡的活動項目,列出乘法算式,看誰寫得多。
四、總結延伸
(一)充分利用“經驗”,挖掘課程資源
我基于部分學生對“乘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接用學生身上最熟悉的“手指”來引入,把握適宜的教學切入點,拋出挑戰性的問題:20個5相加該怎樣寫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展示了各種表示方法,當學生覺得用加法寫起來很麻煩的時候,自然就生成了乘法算式。
(二)創設挑戰性問題情境,引發數學“思考”
本課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貫穿在教學各個環節,并與合作交流、積極調控相結合。例如:當學生模仿著寫完乘法算式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組織有效的活動,在“活動”中體臉
在乘法意義的探究過程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師生游戲——感悟乘法——改寫算式——觀察發現——體驗簡便,緊緊扣住“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這一主線展開討論與交流,在練習設計中緊扣乘法意義的理解,層層遞進,扎實訓練,加深體驗。
(四)引導自主建構,經歷“再創造”的過程
本課,在初步認識乘法后,我為學生提供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創造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再改寫成乘法算式。由于算式是學生自己創造的,學生對自己創造的算式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這樣學習數學,能成為學生的自覺需要,而不是別人強加的。
綜上所述,真正的有效教學就是要尊重、關注學生,遵循學生的情感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一般的學習方法為依據,以“簡便有效”為原則,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力求體現有效數學教學的四個要素(即“經驗、思考、活動、再創造”)的特點。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民族地區互聯網+課堂教學創新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GS〔2017〕GHB2155)成果。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