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思維活躍的小學生尤其是喜愛玩樂,一旦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便會不遺余力地投入其中。如果數學課堂充滿樂趣,學生便會因興趣而對數學學習投入極大的熱情與精力。因此,我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結合生活常識,輔助學生理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理應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倘若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脫離生活實際,只教授課本上的知識,剛剛步入課堂的小學生肯定會覺得極具抽象性的數學學科與自身所接觸的生活距離遙遠,從而失去學習熱情。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對他們周邊事物的熱情,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常識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提高小學生觀察生活、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可以是抽象的符號,還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倍感親切,充滿樂趣。例如,在教授《測量》這一部分內容時,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僅僅將課本上所舉的測量單位板書出來:“測量單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一米等于十分米,一分米等于十厘米,一厘米等于十毫米。”再將所需的測量工具、所寫的測量方法一帶而過:“常用的測量工具有直尺、卡尺、皮尺等”,然后簡單公布所列的測量數據:“據測量,xx的厚度是xx,xx的長度是xx。”小學生便會被這一系列抽象的概念與大量枯燥的數據繞得暈頭轉向,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應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測量工具,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出各個測量單位的換算比例,再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自主選擇測量對象的測量工具,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根據生活常識自主學習,理解更加深刻,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究數學的興趣。
二、舉辦課堂競賽,激發學生熱情
別林斯基曾說過:“生活就是行動,行動就是競爭,競爭帶來動力。”對于數學這一十分注重推理性與邏輯性、極具抽象性的學科來講,如果教師完全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按部就班地先講解概念,再布置作業,最后講評作業、答疑解惑,不論聽懂與否、掌握多少,學生只需完成作業即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小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好勝心理,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在講解完概念之后,根據課本內容適當安排課堂競賽,并對積極參與者與優勝者給予獎勵,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積極思考,踴躍參與。例如,在教授《加與減》這一部分內容時,在講解完“加”與“減”的概念與用法后,如果教師直接布置大量作業以鞏固知識,小學生便會覺得枯燥無趣,十分痛苦地埋頭做作業,絲毫體會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果教師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給其他小組出題,之后隨機分發學生自己出的試題,再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答題,然后評出答題數量多、準確率高的小組,并給予適當獎勵,學生在好勝心與團體意識的驅使下肯定會踴躍參與其中,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又能夠達到鞏固知識的教學目的。
三、課堂游戲教學,鼓勵學生參與
小學生的注意主要是無意注意,因此喜好玩樂的小學生很容易被游戲等一些有趣、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寓教于樂,根據小學生喜愛新奇事物的性格特點和小學數學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特點設計有趣的教學游戲,將課本知識融于游戲情節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享受數學學習。例如,在教授《購物》這一部分內容時,如果教師僅僅帶領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購物故事,像聽故事一樣,小學生可能聽完就忘記,感觸不深,也不會因此增加數學學習的興趣。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將各自喜歡的玩具帶到課堂上,再給學生分發游戲樣幣,讓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在教師的引導下模擬課本上的購物情節。
四、利用信息技術,簡化數學知識
對于習慣了形象化形態的小學生來說,數學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通過板書進行講解,學生很難完全理解,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應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在黑板上羅列知識點,學生在筆記本上埋頭記筆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概念,這樣不求甚解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此時,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現抽象的數學概念,使原本復雜難解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進而逐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授《圖形的變化》這一部分內容時,如果采用“板書教學法”,在黑板上畫出圖形變化前的狀態與變化后的形狀,空間立體感不太好的學生就會因看不到變化過程而無法理解,更無法體會到圖形變化的魅力。如果采用“直觀教學法”,帶領全體學生將每個圖形的變化過程都一一操作一遍,學生的興趣會因此提高,但會耗費大量寶貴的教學時間,降低教學效率。此時,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圖形變化,使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原本復雜抽象的變化過程,知識簡化了,學生學習自信心增加了,興趣也逐漸培養了起來。
綜上,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不應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僅僅把自己放在教授者的位置上,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的學習者的位置上,而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優勢,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巧妙利用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簡化數學難點重點,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結合生活實際,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使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小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逐步培養起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