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葉飛
針對教學現狀,依據“小項目”研究性探究學習日漸成為課堂與作業設置的一個重要趨勢,根據教材中的許多小項目,本文通過小組探究學習挖掘課本隱藏的課題資源。
一、設置“小項目”是探究學習的前提條件
(一)科學轉化教材中的目標設定
教材中有很多的討論、思考材料,有的材料通過課堂組織討論就能解決,而更多的材料需要調查,通過收集大量的信息資料,才能有討論結果。把討論問題化,以書面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就能形成一個小項目。例如,八下語文《安塞腰鼓》一課中,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引領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加強對文章內涵的深度認識和多元解讀。南北地域的文化差異使得很多教材內容有時候“水土不服”,這時候,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地拓展延伸,使其相適應,如每個地方特有的自然、風俗、文化等資源都豐富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
(二)合理利用文本中的探究材料
探究需體驗、實踐,不能以告知結論代替。對教材中的探究活動,以小項目的形式讓學生完成,效果更好。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可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爭議性的論題,讓學生辨析、討論、爭議,表達各自不同的看法。例如:八年級上冊《信客》一文預設:“新信客是否獲得了成功?”學生們就新信客最后功成名就和他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引“書”據“典”,各抒己見,在熱烈的討論中認識了人的復雜性,體會了作品中人物的鮮活性、立體感。
以思維的碰撞鍛煉思維的批判性與靈敏度,在動態中深刻認識事物本質。這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培養學習興趣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適時挖掘活動中的實踐活動性長的作業
如果只是以口頭形式將實踐活動性長的作業布置給學生,往往流于形式,沒有親身體驗,很難得到理想效果。例如,八年級下冊《老王》課后練習:“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要求凸顯當時老王的心理活動。”這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對“老王”人物進行分析與整理。學生對此類問題望而生畏,沒有信心完成。如果以小項目的形式進行探究,他們做出來的成果會比教師好得多。
針對“愧怍”,有了如下的課堂教學:
教師:一個學生問 “文中老王送來的‘香油’是什么,同學們知道嗎?”大部分學生搖頭,少部分學生似乎不確定。學生A:“香油”是不是有些家里有的菜籽油?因為它是植物油,營養價值比較高。那個時期是沒有多少精加工的營養品的年代,香油是比較高檔的營養品,價格也比較高昂,像老王這樣的人,可能要花好幾年的積蓄才買得起。老王為什么花那么多錢買香油送給作者呢?學生B:應該是為了給他們補補身子,錢鐘書不是病了嗎?教師:那時候老王自己也病了,還是快要死了的時候。學生A:那就更能看出老王對作者一家的關心。教師:老王花那么多錢買來香油給“我們”,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學生A:楊絳給老王錢,感覺是在侮辱他,忽視了老王的好心好意。教師:所以,作者事后有了一種什么感情?學生齊答:愧怍。
這次探究與課本知識密切聯系,是課本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補充了課本中的書面作業和可控制性作業中的不足。
二、構建“小項目” 探究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條件
小項目探究學習的過程非常重要,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經歷和檢驗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全過程,這樣才能學會一些特殊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處理三大關系是“小項目”探究學習中的前提條件
學生學習具有自主性、探索性,教師引導應具有方向性,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盲目地實踐,畢竟他們還是初中生,應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去體驗。與大課題研究性學習不同,教師應把握好尺度,不能把學生一下子推進知識海洋,而更多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樂趣。因此,在小項目探究學習中,需要在教師對背景知識的引導下,由學生通過觀察——探索——驗證——歸納,再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是:盡管 “小項目”探究學習還很稚嫩,但其中滲透的精神是一樣的,更應關注學生體驗“撥開云霧,找尋真理”的艱辛和探究過程中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和興奮。
四、精心組織好小項目匯報是課堂教學延伸的前提條件
要上好這種匯報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一)以新授課的態度對待匯報課的教學
準備匯報課時,必須意識到學生匯報肯定會有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語文課堂開展匯報課教學,不是像科學課堂上機械地執行流水線的操作過程,探究的精髓也不只是體現在探究環節的操作技巧上。師生合作開展探究教學的過程是內心強烈的求知欲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過程不像劇本中的臺詞,而是要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根據探究的進展不斷變換思路與對話方式。
(二)以學生的視角設計匯報課的活動
教師在設計匯報課教學環節時應該換位思考,充分了解各個小組“小項目”研究的經過、成果等。教師可以事先進行預設,確保細節。由于教師已知探究結果,而學生是主觀能動的,故不可過分詳細預設,否則干擾了整堂課。
(三)以多元的角度衡量匯報課的質量
進行匯報時,教師要意識到探究教學與科學研究是相通的,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合理基礎上提出與成立的各種假設,賞識他們與文本的對話,進而使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要有容錯意識,當然也必須尊重文本,不能讓學生過分天馬行空。
“小項目”探究學習的開展,學生更多的是在知識、技能和情感上實現交流和提高,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高漲,在課堂上時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學生開始認識到探究的重大意義和過程的艱辛,學會了知識遷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了查閱、分析資料的能力以及對調查結果的整理能力、分析能力,這些對學生今后個性的發展將大有裨益。教師能不局限于教授知識后就算完成任務的觀點,應能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同時,教師要根據實際現象解釋各種存在的原因,使學生更易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