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蕊 姚林塔 張明俊 高筱英





摘要? 統計1998—2017年福州市氣象災害歷史數據,分析近20年福州市氣象災害主要災種及其災次、時空分布特征,結合災度指標綜合評價福州市氣象災害損失特征。
關鍵詞 福州市;災害特征;災害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1-066-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1.025
Analysis on the Charac 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Fuzhou in Recent 20 Years
WU Zhen-rui? et al(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Experiment Station of Fuzhou, Fuzhou, Fujian 350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Fuzhou from 1998 to 2017, the major types, frequency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past 20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loss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combining the disaster degree index.
Key words? ?Fuzhou;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Disaster effects; Analysis
在全球變暖的社會背景下,極端天氣導致氣象災害頻發,氣象災害研究已經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重大課題。國內學者從多方面對氣象災害展開研究,但針對福建省氣象災害損失評估工作的研究相對較少,多為定性描述、氣象災害形成機理或單一災種的研究。筆者基于1998—2017年福州市氣象災害資料,對福州主要氣象災害時空變化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為福州市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氣象災害災情資料均來源于1998—2017年福州市氣候影響評價。利用這些資料選取氣象災度、災次比特征值評價福州市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氣象災害災次比是指確定范圍內氣象災害群聚程度,是氣象災害綜合強度基本特征指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災次時空分布分析
2.1.1 災次年際分布 統計分析1998—2017年福州市氣象災害數據,近20年內對福州市有影響的氣象災害主要為雷電、臺風、暴雨、低溫凍害、干旱和冰雹6種。福州市氣象災害次數年際變化較大,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臺風和暴雨災害年際發生頻次最大,除2003年外其余各年均受災,年平均致災臺風約2次;其次是暴雨災害,年際發生頻次達70%;雷災影響次數最多,但分布較零散,且一次雷暴可能造成多起災害,群發性高。
2.1.2 災次月份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福州市氣象災害災次主要集中出現在汛期( 4—9 月) ,6—8月災次最多。最多災種出現在3月和5—7月,均為5種。其中4—6月(前汛期),多冰雹、雷雨大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7—9月(后汛期)臺風災害較為嚴重。10月至次年3月,災次和災種均較少,最少為11月。
從災害種類時間分布看,臺風災害多發生在7—9月,最早5月就有臺風,最晚是10月;暴雨洪澇災害主要在4—9月,6月災次最多;雷電災害主要在4—8月,以7月為最多;冰雹災害主要在4—5月;雷雨大風、龍卷和冰雹災害都屬強對流天氣,出現月份不同。干旱災害持續時間最長,全年均有分散分布;低溫凍害從12月開始至次年3月均有出現,1月凍害最嚴重。
2.1.3 災次空間分布 由圖2a可知,福州市的臺風災次比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最大值為0.77,出現在連江縣和福清市。暴雨災次比呈由西南向東北遞減趨勢,永泰縣為福州市暴雨災次比高值中心,為0.41,永泰為暴雨重災區(圖2b)。 雷電災次比有2個高值中心,分別在閩清縣(0.37)和福清市(0.25)(圖2c)。低溫凍害災次比大值中心在閩清縣、閩侯縣和福清市,均為0.56(圖2d)。冰雹災害災次比呈現出由西南向東北遞減趨勢,最大值在永泰,為0.54(圖2e)。由此可以看出,福州市東部沿海主要受臺風災害影響,西南面易受暴雨、雷電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疊加影響造成嚴重災害。
2.2 災害類型及損失特征
2.2.1 災害類型
2.2.1.1? 臺風。臺風災害集中在7—9月,占全年臺風災害總數的83.7%,其農作物災度、經濟災度指標和受災人口、死亡(失蹤)人口指標均為第一。
2.2.1.2? 暴雨。暴雨造成城鄉積澇,房屋、圍墻倒塌,洪澇、海水倒灌及由暴雨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福州市暴雨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2個階段,一是前汛期(4—6月),二是臺風汛期(7—9月),前汛期以6月最多,占全年暴雨災次50%。
2.2.1.3? 低溫凍害。福州市低溫凍害主要發生在當年12月至次年3月,其中1月凍害最嚴重。全年發生16次,低溫凍害農作物災度和經濟災度指標均排第3。
2.2.1.4? 雷電。福州市雷電災害集中在4—8月,在所有災害中發生最多,雷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僅次于臺風,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較少,可能原因是雷電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其他氣象災害更難統計。
2.2.1.5? 冰雹。冰雹多發生在2—5月,4月雹災次數占總次數的54%。
2.2.1.6? 干旱。1998—2017年福州市共發生15次旱災,干旱持續長,并出現連旱,危害嚴重。
2.2.2 損失特征 1998—2017年福州市氣象災害受災總人口約1 713.32萬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達406人(圖3);農作物總受災面積40.298 萬hm2(圖4);直接經濟總損失約355.27億元(圖5)。從人口災度指標分析,造成人員受災集中在臺風和暴雨災害,分別占全部受災人口的83.8%和11.6%;因災死亡(失蹤)只發生于臺風、雷電和暴雨災害,分別占比為88.7%、6.6%和4.7%。從農作物災度指標分析,導致農作物受災主要災害為臺風、干旱和低溫凍害,它們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分別占全部農作物受災面積的56.9%、22.0%和15.6%。從經濟災度指標分析,福州市直接經濟損失主要由臺風、暴雨和低溫凍害造成,分別占直接經濟總損失的83.8%、11.6%和4.2%。經分析,對福州市造成災害損失最嚴重的是臺風災害,其次為暴雨災害。干旱、雷電和低溫災害相對較少。
3 結論
(1)福州市災害損失最嚴重為臺風災害,其次為暴雨災害。雷災為發生次數最多災害,群發性高。
(2)臺風災害多發生在7—9月,暴雨洪澇災害集中在4—9月;雷電災害集中在4—8月;冰雹災害集中在4—5月;雷雨大風、龍卷和冰雹災害出現月份不同。干旱災害全年均有分布,低溫凍害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1月最嚴重。
(3)福州東部沿海受臺風災害影響,西南易受暴雨、雷電和冰雹等疊加影響造成嚴重災害。
(4)福州市氣象災害致人死亡(失蹤)、受災人數和農作物受災面積均呈下降趨勢,直接經濟損失呈波動增長,而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例呈下降趨勢,說明隨預報準確率提高和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災害造成總損失占比逐漸降低。
參考文獻
[1] 吳吉東,傅宇,張潔,等.1949—2013年中國氣象災害災情變化趨勢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9):1520-1530.
[2] 陳香.福建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與減災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22(1):104-108.
[3] 鄭偉杰,黃曉東,徐碧裕.江門市氣象災害特征及影響分析[J].廣東氣象,2016,38(2):104-108.